保險入圍新“三大件”起爭議
如果說洗衣機、電視、冰箱是過去中國百姓的“三大件”,你知道新世紀的新“三大件”嗎?泰康人壽的董事長陳東升給出的答案是汽車、住房和保險。日前他在接受采訪時“旗幟鮮明”地表態,保險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那么將保險列為新“三大件”之一,市民能認同么?記者昨日在街頭隨機做了一番調查。
贊同:渴望通過保險安排美好生活 所謂成功,就是擁有體面的職業、充足的閑暇、穩定的收益、健康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帶形容詞的詞組一起構成了人們普遍趨同并追求的一種生活模式。而集保障、投資、教育基金、養老等種種功能于一身的保險,恰恰意味著美好生活是可以安排的。孫先生說他絕對贊同保險被列為新“三大件”行列,“過去的三大件基本上都屬衣食住行范疇,這部分需求滿足后,人們自然開始追求生活穩定,最好就能免于失業、意外事故等災難。”他告訴記者,以前的那種單位福利,現在的人恐怕都享不到了,所以他前前后后共買了人壽保險、醫療保險、意外險等五六種保險,一年花在保險上就要7000多元,“我還希望自己年老的時候,能夠老有所養,活得有尊嚴,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孫先生的觀點是,保險滿足的其實是人們對安全的需求。
質疑:許多險種既不合理且奢侈
米女士的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孩子剛上大學。她明確表示自己不買保險,而且她也不認同保險有資格入圍三大件。“像我們這種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忙完工作忙老人和小孩,經濟上的壓力很大,可自由支配的資金也少,根本不會考慮去買保險。”再者,她說自己一直對賣保險的公司心存疑慮,“老是有保險公司的人上門游說我買保險,但后來我發覺,他們總是今天說這個,明天說那個,可事實上他們推薦的好些險種保障的范圍是交叉的、重合的。我認為這樣只會浪費錢。” 剛剛畢業的小成則直言,從理論上講,保險應該成為家庭必需的一種理財產品。不過他覺得按眼下多數保險公司的水平,這點尚未達到。“我心目中可以接受的保險營銷員,不應該只曉得簡單地推銷保險產品,而是應當告訴我正確的保險觀念,告訴我如何選擇保險公司以及保險產品,我歡迎的是能夠給我提供更加專業理財服務的保險營銷員。”
鏈接
70年代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 1957年:國內生產總值106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元;外匯儲備1.23億美元
80年代三大件———洗衣機、電視、冰箱 1975年:國內生產總值2997.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元;外匯儲備1.83億美元
21世紀三大件———住房、汽車、保險 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6.7885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557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9元;外匯儲備1050.49億美元
資料 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高收入居民,在消費時開始追求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1999年調查的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壽險支出2065元,財險支出1185元。其中,購買保險的家庭占調查總樣本的49.3%。經過這幾年發展,這個群體一定會增加,這是目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群,他們的生活觀、價值觀代表著未來的消費方向,他們是新“三大件”的最先擁有者。
展望保險產品將更加貼近消費者
在前天的保險會議上,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特別指出,推行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保險條款的通俗化、標準化,也成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不久后您購買保險時候,再也不用為看不懂保險條款而傷腦筋了。在購買保險過程中,很多消費者有這樣的體會,保險條款多而復雜,看不大懂,很多消費者都是聽了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大概講解,到了后來賠付時才發現這個險種并不適合自己,造成了很多麻煩。關注到這一點,保監會決定在今年大力推行保險條款的通俗化、標準化。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稱:“制定條款時,拿到外面給人讀,讀懂了的才能用。”此外保監會還將產品創新擺在了今年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吳定富認為,目前各保險公司雖然推出了很多的產品,但真正貼近群眾生活、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并不多。今年要圍繞城鄉居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熱點推出更加個性化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