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紡機調整中適度發展
1999年以來,紡織工業獲得了超常規的快速發展,在2003年達到了頂峰。據權威人士估算,去年1-10月,投資達到了130%的增長速度。這種迅速的投資擴張,來自于對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前景的樂觀估計。中國紡織業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完整,勞動力價格便宜,具有一定的綜合優勢。在國際制造業格局調整的形勢下;中國自然會成為投資的選擇對象。截至2002年,韓國對華總投資的N.2%、即12.5億美元投向中國紡織業,預計今后還將繼續增加;從1990年到2001年,日本對中國紡織業的投資占其對華投資的9%,達18.5億美元。 當然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的困擾,如棉花漲價、貿易摩擦、國家調整產業政策等等,但這些都是局部的、偶發的因素。
我們應當看到,國家對紡織業的產業政策在近期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紡織品出曰退稅稅率的調低,其次是國債項自向紡織業的傾斜力度將明顯減弱。這說明國家宏觀決策部門希望紡織業應該適度的、平穩的發展??傊徔棙I的長遠的良好發展趨勢依舊沒有改變,棉紡業適度的降溫,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投資方恢復信心。從長遠看,紡機行業的發展依然是有一定空間的。2003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紡機行業生產經營工作座談會上,紡機協會的高層人士對今年的行業形勢依然保持謹慎樂觀,認為國內紡機市場規模依然能夠維持在去年的水平上。 市場無情:行業重新洗牌 紡機行業的發展還面臨另一個制約因素,即原村料價格的持續上漲。目前的生鐵價格和年初相比巳漲了一倍。
目前我國的紡機業以生產附加值不高的低檔產品為主,外購的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的支出占總成本的60%左右??鄢伎偝杀镜?0%左右的電氣零配件,各種鋼材、生鐵、能源要占總成本的30%左右。如果原材料漲價30%,那么成本就要上升10%。對于巳經虧損或只是微利的紡機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相對于棉花而言,鋼材、生鐵、能源的價格上漲“剛度”要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行業洗牌不可避免。
如中紡機集團公司利用1999年以來紡機市場逐年發展的有利契機,加大改革和重組的力度,進一步鞏固了市場領先地位。通過組建棉紡板塊、化纖板塊,重組業務流程,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如經緯紡機涵過資金統一調度,一年就節省利息支出數千萬元;經緯紡機、鄭州紡機再造清梳聯和化纖成套設備的銷售流程,統一對外,提高了對客戶的議價能力。集團的一些企業通過統一采購,比價采購,提高了采購的透明度,大大降低了采購成本。這些都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竟爭實力,能夠從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行業內的一些弱勢企業,由于機制不活、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冗員多,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創新活力,企業一直在虧損邊緣徘徊。這樣的企業缺乏同客戶的議價能力,為了生存要冒很大的經營風險,壞賬比例高就毫不奇怪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這樣的企業被清理出局是必然的。 適應變化:必須未雨綢纓 那么,20O4年紡機行業的發展將呈現怎樣的格局呢?紡織工業發生的變化對紡機行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棉紡成套設備及配套專件的生產、銷售將明顯降溫,回落到一個適度的水平上,但決不會出現壓錠時期那種困難局面。這種趨勢從去年10月份就已見端倪。其次,化纖設備制造商的訂單會明顯增多。由于進人化纖領域的門檻逐步降低和化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棉花的替代品,化學纖維的生產和對這個領域的投資都將保持上開態勢。
企業的經營策略要隨市場的變化作必要的調整,如產品結構、產品研發方向要適應新的形勢,應收賬款比例、產品庫存要保持在一個安全的、合適的水平。以上是戰術層面上的問題。在戰略上,我們還要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一 產品的定位,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們仍將主要圍繞中、低端產品做文章。無論是企業的研發水平、管理水平還是國內現有的外部配套環境都不足以支持國內紡機企業在近期大力發展高端產品。我們搞了十多年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但至今在技術上并未取得陰顯突破,也沒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當年的重中之重項目,除了清梳聯外,其余的還是賠錢賺嗆喝的多。制訂企業的競爭戰略,必須 臻晰,不能首鼠兩端。高不成、低不就只能貽誤戰機,耗費資源。當然如何進入高端領域,我們也必須作積極的、有益的探索。
在紡機行業的產業布局上,江蘇、浙江、山東占據前.三名的位置,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的29%、16%和10%;以前一直雄踞第一的上海目前徘位第四,只占據8%的市場份額。這無可爭辯地說明了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適合發展機械制造業尤其是紡機制造業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具備如下優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便于紡機企業降低銷售成本和服務成本;物流業發達,有利于降低采購成本;產業配套條件良好,企業大部分零部件可以外包,既減少資金占用、也便于企業必要時調整經營方向;具有熟練的勞動力資源且價格便宜;信息資訊業發達,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各種有用信息,等等。當然上海也同處長江三角洲,但由于上海地價、勞動力價格昂貴,已不適合發展低端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