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國名牌將進入新一輪評價
隨著2004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工作的啟動,2001年涉及10類首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57個產品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因為按照《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到今年9月1日,這些產品將進入3年有效期。近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有人向有關部門詢問這些產品下一步與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關系,詢問是不是只對他們按照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標準進行復審。日前,記者就這一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采訪了國家質檢總局質量司司長、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秘書長于獻忠。
于獻忠說,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總局令關于《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的要求,2001年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第一次在全國10類涉及到45家企業的57個產品為中國名牌產品。近3年來,這些產品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他們的市場占有率、銷售額等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長。根據中國名牌產品不搞終身制、有效期為3年的有關規定,今年是這些名牌產品進入發展的重要一年,他們將與中國名牌產品保持怎樣的關系?早在去年下半年,名推委就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這樣一致的看法:即對2001年評價確認的、將進入有效期的57個中國名牌產品,2004年要重新進入新一輪評價。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于獻忠認為主要基于以下3個原因: 第一,這種做法符合國家質檢總局總局令關于《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的要求。該《辦法》明確規定:中國名牌產品的有效期為3年;3年期滿未重新申請或重新申請未通過的,不得再使用中國名牌產品標識。對于全社會來說,以法行政是必須的。
第二,在新時期讓首批中國名牌產品進入新一輪評價和公平競爭,也符合質量管理理念———不斷改進,與時俱進。從質量管理來看,不斷改進的理念主要強調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產品質量也是一樣。那么,反映產品質量最高榮譽的中國名牌,更應如此。如果這批產品不進入新一輪評價,這既不符合實際情況,有悖公平競爭,也不利于一個企業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容易形成固步自封、先入為主的思想。另外,從質量管理角度講,之所以大力推進名牌戰略,就是不斷激勵和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加強管理,提高水平。
第三,讓首批中國名牌產品進入新一輪評價,也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首批中國名牌產品產生、發展的這3年,也是中國經濟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快速發展的時期。近年來,中央有關會議和第十個5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形成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開發能力、卓越科技能力的大企業集團。近3年,進入首批中國名牌產品之列的企業兼并、重組、并購的事件不斷發生,從而也導致了一些新情況產生:有的企業并購后,原有的產品品牌已不存在;出于市場和競爭的需要,將原先處于主業的產品列為次要地位。另外,一些行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后,不僅導致了該產品的變化,而且還使該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發生了變化,如彩電業,原來確定的電視規格、型號、技術已逐漸被眼下的等離子、液晶等先進技術替代。此外,那些最先進入中國名牌產品之列的行業,不斷出現新秀,發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后來居上。
于獻忠強調指出,在眼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變化是絕對的,不變則是相對的。基于此,對那些已進入中國名牌之列而又即將到有效期的企業和產品,在發展新階段,按照程序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重新評價,完全符合中國名牌評價工作要求的科學、公正、公平原則。
于獻忠說,目前名推委正在積極收集各方情況以確定2004年評價目錄,其中2001年入圍的10類產品也是必須考慮的類別,但能否順利入選,要看這些行業近3年的發展狀況及其發展潛力。 于獻忠強調說,2004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的確定,要把握6個要素,即: 產業和產品在國民經濟運行及百姓生活中的關聯度怎樣? 市場反應如何?包括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度、出口創匯情況等。質量表現怎樣?包括是否采用了國際先進標準、產品實物質量是否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戶對產品質量評價如何等。產業集中度如何?即要充分注意那些市場競爭充分、產業集中度比較成熟的產業傾斜。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 是否環保?既要考慮行業的規模效益,也要考慮其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貢獻。對那些涉及環保的行業,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