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造會銷聲匿跡嗎?(上)
在當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商業環境中,羅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及其家族企業伊斯特曼機械公司(Eastman Machine)看上去像是活化石。在布法羅市中心的辦公室里,史蒂文森坐在一張拉蓋書桌前辦公,一個世紀之前,他的曾祖父也坐在這間辦公室的這張辦公桌前處理公司的各項業務,伊斯特曼公司生產織物裁剪機械的車間距離史蒂文森的辦公室僅幾步之遙,公司銷售這種機械已有 115 年歷史。工人們在這幢紅磚建筑里辛勤工作,而這座建筑周圍曾經布滿了工廠,這些工廠雇用數以千計的工人生產各種各樣的產品,從風檔雨雪刷到男式套裝應有盡有,但如今伊斯特曼機械公司卻成為這個地區唯一幸存的制造商,工廠車間傳出的機器轟鳴聲仿佛是那個逝去的時代的回響。
與眾多美國制造商一樣,伊斯特曼機械公司也面臨著一些艱巨的挑戰──例如來自中國的低價競爭,飛速上漲的醫療保險成本,以及曾經供不應求的產品如今卻銷售平平,等等。然而,盡管伊斯特曼機械公司已經裁員,而且在努力解決利潤走低的問題,但公司的發展卻始終欣欣向榮。近五年來,史蒂文森帶領公司不斷創新,積極進取地把業務擴張到了由軟件操控的高度自動化的裁剪機械領域,與伊斯特曼機械公司老式的手動裁剪機械相比,新產品的價格高出了許多,而且外國競爭對手還無從仿造這些產品。這一成就來之不易,其過程是痛苦的。如今公司 80 名工人的產量相當于十年前 120 名工人的產量。隨著新型高端機械的銷售在伊斯特曼機械公司每年 3,000 萬美元的銷售總額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史蒂文森希望雇員人數能持續減少。史蒂文森說:“憑借在裁剪機械領域的專業技術,我們提出了撤出大眾性商品市場,進軍按需配置的細分市場的戰略,在這一市場中我們能夠在未來幾年內保持競爭力。” 史蒂文森的經歷并非絕無僅有。盡管媒體一直都在大聲疾呼美國制造業的基石正一天天被“掏空”,鋼鐵行業也在要求政府的保護,而對中國的口誅筆伐更讓人感到中國對美國的威脅甚于巴格達一直以來對美國構成的威脅,但事實卻是,美國的制造業不會行將土崩瓦解。
誠然,美國眼下的處境非常艱難──自 2000 年夏季以來,制造業已經削減了 280 萬個工作崗位,目前從業總人數為 1,460 萬人,整體就業比例下降了 16%。經濟衰退所造成的沖擊令制造商心煩意亂,而美國市場需求疲軟以及美元堅挺(美國出口商因美元升值而大吃苦頭)又接二連三地打擊他們。而且即便是伊斯特曼這種勇于創新的公司,也得不斷與海外企業的非法競爭相抗爭──中國的競爭對手仿制了伊斯特曼公司仍處在專利權保護期內的老款產品,這些仿制品模仿到了各個細節,甚至有著“Westman”這樣的名字,而這些產品的售價僅為伊斯特曼的五分之一。
但事實上,美國工廠目前的產量卻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甚至連那些在幾十年前就已陷于淘汰局面的鋼鐵和汽車制造企業也不例外。美國工人眼下所面臨的問題是工廠生產力的大幅提高──如今,公司只需要少量的工人就能生產出所有的汽車、鋼板和機械工具。對白領員工來說,電子郵件、互聯網和個人數字助理等高精尖的科學技術為他們的辦公環境帶來了 一場革命,而對藍領工人而言,高新技術則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面貌 [這種現象并非只存在于美國。聯合資本公司(Alliance Capital)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由于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全世界工廠都在裁員]。
勞工部的統計顯示,在 1995 年至 2000 年期間,制造業的生產力平均每年提高 4.3%,與此同時所有非農業經濟的生產力平均每年增長 2.2%。英特爾公司(Intel)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英特爾公司新近在新墨西哥州建立了一家半導體生產廠,在這里相同數量的工人生產的芯片數量是五年前建造的工廠產出的 2.5 倍。如此高的生產力是英特爾公司仍在美國投資設廠的原因之一。此外,英特爾公司的 14 家芯片生產廠中有 10 家位于美國,而且公司自 1999 年以來建造了 5 家高端芯片的生產廠,每家生產廠的建設成本是 20 億美元,而其中的 4 家坐落在美國(另外一家建在愛爾蘭)。 鋼鐵行業是狄更斯時代的典型代表,這個夕陽產業更適合于 19 世紀而不是 21 世紀,但即使是在這個行業也已經發生了一場革命。完全依靠人力指揮傾倒盛有數百斤高溫鋼水的長柄勺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工人坐在裝有空調設備的“控制室”里,利用操縱桿控制眼前的計算機完成各項操作。近二十年來,美國的鋼鐵總產量大幅增加,產量從 1982 年的 7,500 萬噸增長到了 2002 年的 1.02 億噸。但不同的是,過去美國全國的煉鋼工人為 28.9 萬人,如今卻只有 7.4 萬人。這一變化推動了國際鋼鐵集團(International Steel Group)等新型公司的蓬勃發展(我們將在后文中具體討論這個問題)。但是,這種變化也給那些依靠眾多高薪藍領工作崗位的社區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盡管公司在裁員,但鋼鐵工人的平均工資仍維持在每小時 18 至 21 美元之間。隨著傳統的大型鋼鐵企業如伯利鋼鐵公司(Bethlehem)和 LTV 鋼鐵公司(LTV)的倒閉,國際鋼鐵集團這樣的后起之秀紛紛收購了它們的資產,但卻沒有承擔起員工的福利,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退休工人失去了他們的退休金和醫療福利。
近幾周來,有跡象表明制造業的發展前景正趨于光明。11 月初,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發表報告指出,其制造業活動指數創下了自 2000 年 1 月以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該協會對就業形勢的評估也顯示出,持續已久的就業枯竭現象可能將有所緩解。全美制造商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的經濟學家大衛 許特(David Huether)說:“周期性的循環過程已經開始向積極 的一面發展。這將促使制造業的產量在短期內出現強勁增長。” 但是,從長遠來看,制造商──及其雇員,無論是白領員工還是藍領員工──依然面臨挑戰。密歇根大學的經濟學家唐納德 格蘭姆斯(Donald Grimes)認為,無論許特有關制造業經濟周期性改善的觀點是否正確(經驗豐富的投資者認為他是正確的),最終的結果終究是我們將繼續貫徹“以更少的工人生產更多產品”的策略。“即使制造業繼續對 GDP 做出貢獻,但鑒于生產力的提高,我們的工作崗位很可能繼續減少。我不能肯定我們對此能采取什么對策。這就像是逆狂風前行。” 泰樂公司(Tellabs)在伊利諾伊州博林布魯克市的工廠位于芝加哥以南一小時車程的地方,它與伊斯特曼機械公司位于布法羅市中心的磚木結構廠房截然不同。十年前,這棟房頂低矮、有著鏡面玻璃窗戶的灰色水泥建筑從一片玉米地中拔地而起,廠房里裝備著高科技的設備,這家工廠主要為美國三家大型區域性電話公司(即 Verizon、SBC 和南方貝爾公司,這三家公司又稱 Baby Bells──譯注)、環球通訊(Global Crossing)等快速崛起的電信公司提供硬件設備,幫助它們實現網絡現代化并拓展其網絡的覆蓋范圍。泰樂公司總部位于離這兒不遠的內珀維爾市。
20 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公司的產品訂單如雪片般飛來,而博林布魯克工廠所生產的產品幫助公司成為了 20 世紀 90 年代業績最優秀的股票之一。工廠的 963 名員工分三班輪流工作,因此工廠可以一周七天、一天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個季度末華爾街的分析人士都會計算在工廠的裝卸碼頭外排成長龍的車輛數量,從中他們可以看出泰樂公司又怎樣經歷了一個快樂的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