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張小泉”是非法院辨
——張小泉剪刀企業歷史回眸 自1999年3月以來,“杭州張小泉剪刀廠”以其商標遭到侵權,狀告“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要求賠償230萬元,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將于近期公布一審結果。消息傳來令人備加關注。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這是已故著名劇作家田漢1965年參觀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時所贈寫的一首詩。“張小泉”聲名遠播,可以說是中國剪刀的代名詞。其產品(其中包括旅行剪)向來以刀口鋒利、開合和順、美觀耐用等優點而深受廣大用戶與旅游愛好者的青睞。
張小泉剪刀于1915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獲得銀獎,解放后在全國三次民用剪評比中均獲冠軍。 張小泉剪刀質量之高是與其悠久的歷史和精良的制作技術分不開的,原來張小泉乃明末清初安徽黟縣人。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于世的蕪湖學藝,后獨自在家鄉黟縣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思家苦干實干,精于業務,經他打磨的剪刀,堅韌鋒利,備受歡迎。此時正值明末清初,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張氏父子也從家鄉逃到杭州,在大開巷(也有說在城隍山下)覓到一塊空地,搭個篷帳,掛起“張大隆”招牌,是為杭州最早的“張小泉”剪刀店。 來杭后,張氏父子平時刻苦鉆研鑄造技術,其中還吸收與糅合了莫干山精湛的鑄劍技術,“十年磨一劍”,終于創造出嵌鋼制剪的新工藝,并選用著名的“龍泉”鋼為原料,一改常規的生鐵鍛打方法,使其制剪方法在全行業中長期保持一枝獨秀。 張思家的兒子張小泉從小聰明好學,心靈手巧,加上父親常常悉心指導,因而也練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藝。不久小泉繼承父業,制剪技術日臻成熟,店鋪的生意也日益興隆。后來為了抵制有人冒充“張大隆”的招牌,索性將店名改為“張小泉”,名牌使用至今,已有340年歷史了。
歷經數百年,目前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剪刀生產企業,年生產各種剪刀刀具4500萬把,計有服裝剪、園林剪、廚房剪,以及各種刀具等120個品種360多個規格。其中有36%的產品遠銷海外。 除了杭州,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也開有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是由國家商業部頒布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此店創建于1911年。上海張小泉剪刀店隨著二十世紀上半葉上海經濟的飛躍發展而得到迅速的擴大,到解放前夕全市打著“張小泉”招牌的剪刀店已發展到近百家。1956年公私合營時遴選其中著名的三家合并成“張小泉刀剪商店”,1990年更名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目前上海“泉”字號刀剪產品已擴大到計有純鋼刀、合金刀、鋒鋼指甲剪、不銹鋼強力剪等30個大類300多個品種,產品質量也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