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面料的苦樂年華
編者按:國產面料一直被視作中國服裝走向世界的瓶頸。目前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觀。前不久,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全國紡織行業發展與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染整工藝和技術正穩步提升,高檔面料產品生產和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在2003年出口增長結構中,紡織品一般貿易出口增幅達34.31%,遠遠高于加工貿易出口10%的增幅;出口服裝使用國產面料增多,使服裝一般貿易比重達63.7%,比上一年提高了4.26個百分點。
從本期開始,本導刊將組織一系列的報道,透過棉紡、麻紡、毛紡、絲綢、印染、化纖等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這些面料品類目前的開發水平、制約因素、與國外的差距等問題。同時請專家暢談行業發展趨勢及產品研發方向。
發展瓶頸:缺乏自主研發能力 產品趨勢:多種纖維混紡面料 創新方向:原創性高科技產品 2003年對于中國棉紡業來說并不平靜,“非典”暫且不論,單是棉價一漲再漲就著實讓棉紡業人士傷了腦筋。然而從總體形勢來看,棉紡織工業經濟運行竟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中國棉紡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產值282 4.8億元,同比增長了24.87%,占紡織工業總產值的22. 8%。
技改顯效俏走國外 棉紡織工業經濟運行勢頭如此強勁,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當然也是風光無限。據統計,2003年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創匯達到了271. 7億美元,同比增長25.59%,占紡織服裝出口創匯總的33.73%;其中 棉紡織品創匯107.8億美元,增長28.9%。 僅從這些籠統的出口數據,我們還只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氣勢,但當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理事長徐文英將數據從貿易方式上加以細化后,我們就看到了國產棉制面料的勃勃生機。徐理事長分析道,從貿易方式上看,棉紡業進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2003年棉紡業一般貿易在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達到了69.9%,比 6-7年前增長了2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國產棉制面料及用國產棉制面料做成的服裝出口達到了187.5億元
從1997年到2003年一般貿易比重逐步上升,國產面料日益受到企業青睞,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這種變化呢?徐理事長告訴記者,國家“ 十五”期間開始抓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產品、產業。國家安排了財政債券貼息,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以及那些真正能實現用國產產品頂替進口、實現出口創匯的項目,鼓勵“頂替進口,擴大出口”。紡織工業安排了8批國債項目(全國共10批),269個項目,總投資312. 5億美元。按投資額計算,棉紡業占39%。正是國家對技術改造的大力支持,使得紡織品出口從創匯額1997年前的300多億美元上升到了200 3 年的800多億美元,而進口則基本保持在60-70億美元,幾乎沒有增長。也就是在這種良好的技改大環境下,棉制紡織品及服裝采用國產面料頂替進口的技術進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