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需要市場空間再認識
“以前是“賺錢不吃力”,現在是“吃力不賺錢”,我們的服裝行業、企業面臨著對市場空間再認識的問題。”——上月22日,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在江蘇省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作了《行業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題演講,提出以上觀點。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全國的行業領導和專家以紡織服裝大省江蘇的行業狀況為由頭,圍繞中國服裝行業的現狀和發展,發表了意見。市場空間再認識的問題,成為焦點所在,也形成了一個行業、企業發展思路的共識。
形勢復雜多變 蔣會長在演講中指出,2003年全國服裝行業形勢的特點是:形式復雜多變成績來之不易。很多企業產生了“吃力不賺錢”的感慨,個中癥結在于企業“偏重企業狀況的分析,缺乏對宏觀經濟走勢的關心和研究。又因為缺乏研究而信心不足。” 確實,去年我們盡管經歷了“非典” 等不利因素,但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服裝行業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江蘇省服裝行業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江蘇省紡織服裝行業2003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19.6億元,比上年增長22.9%,紡織品服裝出口額超百億美元,其中服裝出口占紡織服裝出D額的50以上。從行業總體發展趨勢上看,保持了較好的勢頭,但各個企業的情況卻是良莠不齊。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謝明則指出,2004年世界經濟進一步復蘇,有利于我國紡織服裝工業擴大出口,但2004年沒有新增配額取消的因素,美國對我國三種產品設限開始執行并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世界范圍內傳統產業的生產能力過剩現象繼續蔓延,導致國際市場競爭;集團化的區域經貿合作步伐加快,以及國內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原料能源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都提醒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切實解決,抓緊全方位提高產業競爭力,并且從綜合角度、從微觀到宏觀分層次提高競爭力。
向研究和實踐要“新空間” 如何重新認識服裝行業的“市場空間”?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要在“細化市場。規避市場風險和減少不必要的沖突”方面下工夫。謝明會長認為,服裝是服裝業國際競爭力最微觀的載體,我們在保持現有的“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還要 “增強高質量、高功能、高文化的竟爭能力”,同時“保持低成本的優勢”。落實到企業的措施,減少重復建設、避免躺在低成本勞動力資源身上過度競爭,從客觀上降低了競爭成本。而在針對目標市場的產品創新、恩維創新過程中,開拓或發現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