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話裁縫
裁縫店的興衰
過去有俗話說:小孩盼過年,大人怕過年。小孩盼的不僅是壓歲錢,還有新衣裳。六七十年代,擁有縫紉機是很多家庭的夢想,主要是為了方便縫縫補補。那時,布是定量供應的,每人每年也就幾尺布,扯完小孩身上的,能給大人再扯一身,是少之又少的了。在南寧做了幾十年裁縫的老黃說:“以前的人做衣服多數是苦求能省布料就盡量省。而且多余的布料哪怕就是一寸布頭也要拿回去。幾塊布頭攢在一起就是小孩的一件汗衫、一條短褲。我們做衣服的也特別不容易,因為要幫著顧客算計了又算計。”
到了七十年代,裁縫店的生意有些起色了。雖然布還是按“票”定量,但數量已增加了。人們光顧裁縫店的頻率高了,裁縫店的老板也笑得越來越燦爛。
八十年代以后,裁縫店的生意日漸火爆。那時,布票已逐漸成為收藏家們的囊中之物,布匹市場放開,人們做新衣的方式也愈發靈活。許多裁縫店也改善了自己的經營方式,把以往的來料加工轉變為原料制作,顧客可以直接在裁縫店里選擇自己中意的布匹、款式,或自己設計款式。裁縫店,成了當時最興旺的服裝匯集地。
而如今的裁縫店,卻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雙重危機。成衣市場的繁榮及發展,對裁縫業形成了不小的沖擊。位于南鐵布料市場的一家服裝店的農老板介紹道,南寧市服裝批發市場的興盛,直接導致了裁縫店生意的清淡。
現在很多人圖省事,喜歡到服裝店直接購成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間接促進了成衣市場的繁榮。當然,老裁縫店的某些優勢還是許多成衣店趕不上的:比如手工精細,款式靈活自由(還可自我設計),最重要的是量體裁衣,作出來的衣服有個性。因此,也有不少顧客“回歸”裁縫店。
離開縫紉機的日子
作為“老三件”之一的縫紉機,如今已在歲月的水磨輪中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它伴隨著新中國建國50多年來人們穿衣的變化,其中的喜悅、憧憬令每個過來人都難以忘懷。
對于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人來說,家里有一臺縫紉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特別是對那些置辦嫁妝準備結婚的年輕人來說,縫紉機更被視為珍品。在南寧生活了幾十年的羅女士說道:“我結婚的時候特別想要一臺縫紉機,因為做衣服、補衣服方便。那時窮,根本不可能像現在這樣上街買衣服。
到了八十年代,“老三件”逐漸被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件”取代。但縫紉機在家庭中仍有位置,只不過縫紉機除了腳踏式還有了電動式,人們衣柜里的衣服也慢慢增多了。九十年代以后,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