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七大成長模式
- 條條道路通巴黎
通過一些基本元素的組合創新,在服裝這樣典型的傳統行業,你照樣能獲得與高科技行業一樣的創業機會和成長速度。-本刊記者 尹生
我常常想,在一個像服裝這樣典型的傳統行業中,是否還能找到新的創業機會?是否只能以“傳統”的速度增長?在其他新興行業適用的一些做法,在這個行業適用嗎?像服裝加工這樣被公認的“夕陽”企業,是否非得往上下游延伸才能活得更滋潤……
之所以產生這些想法,不僅僅因為服裝與紡織是一個每年為中國提供9%以上GDP和25%以上外匯收入(以2002年的數據為準)的支柱產業,更因為中國大多數企業仍然生活在傳統行業日復一日的程式化經驗中,還因為服裝業目前在所有傳統行業中頗具代表性——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頭號紡織服裝大國,但絕大多數企業只能靠低水平的加工賺取微薄利潤,在國際上沒有一個叫得響的服裝品牌,國內市場近1/3為國外品牌所把持!
如果能夠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將為眾多處于傳統行業中的企業提供一些思路,中國經濟的活力將得到空前的釋放,中國企業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被反復講述但苦于沒有表達方式的“轉型”求索,將劈云見日,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
有一次與朋友聊天,他冷不丁冒出一句話:“其實,服裝業與傳媒業、娛樂業沒什么兩樣,都是內容提供商!”是?。∽鳛榫哂?ldquo;蔽體”功能的服裝,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媒介,而布料的質地、花色與款式設計、制作工藝才是消費者真正在乎的“內容”!這些元素不同的選擇與搭配,正如媒體可以有千奇百怪的內容和設計一樣。一個企業如果能按照這樣的邏輯去創新,還有什么客戶抓不?。?!從這個角度看,服裝業簡直應該被列入朝陽行業!
后來,聽惠州圣馬龍針織有限公司的陳浩然總經理講他的創業故事,使我更加相信,傳統只是相對的,而創新和增長的機會卻無處不在。在他眼里,服裝業搖身一變成為IT業的一個翻版!他從幾十萬元起家,到公司年收入過億元,并成為國內高檔T恤領域的佼佼者,僅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
圣馬龍的做法,其實正好印證了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迪迪埃·戈巴克先生在2003年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上的說法。當被問及經濟如何影響高級時裝時,他說:“高級時裝業從1920年以來就不景氣……像Dior、Chanel這樣的企業,把行業秘訣掌握得最好,所以它們的銷售也最好。對工業產業而言,只有革新性的東西才能拯救整個產業。”
于是,我們這組專題報道的構想也漸漸成形:從廣東和浙江兩個服裝大省選擇一組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通過對這些企業的成長經歷或成長戰略展開廣泛研究,提煉出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成長模式。最后,我們提煉出了7種主要模式,并對每種模式選擇了一個代表企業進行詳細報道。為了進一步開拓讀者的視野,還對深圳和杭州打造女裝區位品牌的經驗和國際上知名品牌的做法做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