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 嘉興破“界”
以前五縣二區的嘉興有如一只五指伸展的手
未來三縣五區的嘉興卻是一只握緊的拳頭
滬嘉的接軌,無論在歷史淵源還是現實基礎上,都有著不可解的萬縷千重之糾葛。從曾經的觀望、疑慮到現在的“無縫接軌”,嘉興的夙夢正悄然連接現實。“吳”、“越”之爭已然在長三角區域經濟的合縱連橫中漸漸淡去,嘉興,在千載一逢的機遇面前焉能無動于衷?
破界接軌,不失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一個突破舉措。如果沒有合理規劃,使各地間形成優勢互補,長三角經濟帶很容易造成地區產業過于雷同,最終會浪費長三角地區的黃金資源。應該讓“漢界楚河”淡出長三角,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嘉興的桐鄉市境內,有一座邊界橋是春秋時的吳越邊境線。如今古橋依舊,河水靜謐,橋邊的界碑已被盜去,橋之南北都屬于浙江的行政區劃了。
同樣在嘉興治下的嘉善縣北,太浦河成了嘉善和上海青浦的天然境線。只不過由兩地共同規劃建造的太浦橋即將破土———連接兩岸。
嘉興人接軌上海的夙愿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突破省際行政區劃的實驗在嘉興與上海的交界處已經悄然先行。
接軌夙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嘉興在中央。”嘉興人引以為豪的地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經濟發展的模式,嘉興在浙江的地位都不可小覷。然而當地人談論最多的卻是接軌上海,“從接軌上海到融入長三角,是幾代嘉興人的夙愿。”該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協作處張軍處長說。
改革開放初期,嘉興作為滬籍知青返滬中轉站便與上海結下了不解親情。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嘉興人通過走親戚、訪朋友、請“上海師傅”,依托上海星期日工程師發展當地鄉鎮經濟,滬嘉兩地臨時松散的合作關系起始于民間。
1992年,蘇、浙兩省連接上海的高速公路分別完成規劃。江蘇的滬寧高速首先接通蘇州與上海段;而當上海將滬杭高速修過楓涇省境15公里時,浙江境內的滬嘉段還是紋絲不動。其結果是,蘇州當年就建立了國家級的新加坡工業園區,幾乎與上海浦東同步開發,很快成為招商引資的明星城;而嘉興眼巴巴等到與上海接“頭”時,已經是1997年。“嘉興引資比蘇南晚了五年。”
這段往事的原因在嘉興當地有兩個版本的不同說法:其一是當年曾有傳言,上海會在行政區劃上吃掉嘉興,而烽煙不斷的江浙間的競爭也影響到嘉興的命運。從血緣上說,嘉興的“越”地并不正宗,浙北經濟命脈中至今仍流淌著或多或少的“吳”之血液。從浙江省歷來的發展策略和政策傾斜來看,“嘉興也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有邊緣化的趨向。”嘉興學院教授、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才庚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