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縫紉機重現風華已有時
家用縫紉機在中國市場沉寂了近10年。新型的家用機以多功能、輕巧、便捷的嶄新面貌重新回歸時尚家庭。目前,我國微型多功能家用縫紉機的年產量已達1100萬臺,但家用機要想真正重返億萬中國家庭,只靠以往傳統概念的延續是不行的,它更需要在現代科技和生活方式引導下獲得一種真正意義的重生。
3月5日是個周末,忙碌的編輯部里接到了來自深圳的電話。一位自稱是《中國服飾報》忠實讀者的女士在閱讀了本報關于飛躍家用機的報道后,很想郵購一臺,請求幫忙聯系。
就在不久前,記者來到了滬上的新世界和華聯商廈,也看到了來自日本和中國臺州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擺滿了柜臺。顯然,家用縫紉機日益多樣化的功能和性價比大幅提高已使其開始在時尚人群里走俏。
曾經的風華
歷史畫卷翻開至十九世紀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臺美國“老狗”牌(NEWHOME)縫紉機輸入中國;1910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從上海、廣州等口岸大量輸入,很快壟斷了這些地區的縫紉機市場。1928年,上海龍華人計國禎力求改變這種局面,他曾預言:“將來有一天,每家女兒出嫁,都要有一臺縫紉機做陪嫁!”于是他開設了勝美縫紉機廠(取名“勝美”是要勝過美國,勝過“勝家”),成功試制了中國第一臺國產家用縫紉機,開創了中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
曾幾何時,縫紉機在億萬中國家庭的生活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20年多前,一臺半身高鑄鐵架子的腳踏式縫紉機是那個年頭許多家庭夢寐以求的,它和手表、自行車一起并稱“三大件”,若想擁有必須憑“票”購買。
十年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成衣業的發展,縫紉機作為家庭財產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