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業三大發展態勢(下)
- 區域品牌初現規模。一批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實力和品牌的集群企業現已成為區域品牌的形象代表,他們以自己的企業品牌影響力有效地提升了區域品牌效應。2002年,寧波的男裝、杭州的女裝、沙溪的休閑裝、均安的牛仔、青島的針織、南海的內衣等一批區域品牌已成為區域品牌的開路先鋒。
國際化多品牌戰略顯現。據媒體報道,鄭永剛公開聲稱到2010年,杉杉集團服裝板塊至少要擁有30個不同風格和定位的品牌,且其中60%為國際品牌,要做成一個服裝品牌的帝國。苗鴻冰、周少雄等也各自開始了多品牌戰略的實戰。他們都從戰略上瞄準不同消費層,實施產品的多樣化定位,打造不同的品牌,以充分吸納不同顧客群,拓寬自己的經營領域,提升經營業績。
現實地看,整個服裝業不僅經營觀念發生著巨大變化,既要向生產要質量,更要向物流要效益,而且品牌經營也靈活多變。買斷經營、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新興方式逐漸興起,專賣店遍地開花。
市場走勢預測:居民需求檔次的劃分將日益清晰,中低檔為主的需求傾向將轉向以中高檔需求為主,特別是高檔需求的份額會有一定的增長,消費差距繼續拉大;在品牌需求方面,中高檔品牌需求也呈快速增長之勢,少數品牌爭霸市場的格局將被多品牌競爭格局所取代;行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改善企業內部以及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管理、調度及資源配置,迅速適應客戶的新需求和市場新機遇的能力,已成為企業贏得競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經營模式迅速與國際接軌,特許與連瑣經營將成為主流模式。
銷售價格與行業利潤繼續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