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足進步中的東歐縫制行業
隨著上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全球經濟一直處于低迷時期。由于勞動力成本較高,導致發達國家中爆發商品價格大戰。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德國和法國的服裝廠紛紛將他們的生產基地遷往東歐國家以便能通過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
眾所周知,縫制行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支出在其產品成本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如何降低成本就成了重中之重。以波蘭為例,服裝企業的工人月薪為200 ~400歐元,按照地區及工種有所不同。另外,在此工資基礎上還要再增加65%多用來付稅和社會保障費用等。這些收入的總和僅為德國和法國的1/5或1/6。
在德國和法國服裝廠遷往東歐的同時,相關的生產設備及縫制機器也一并從德法兩地的工廠移至新的生產基地。最初,所需添置的設備主要從德國購買。不過,經過十年的發展,隨著東歐本地企業的自主權的逐漸增加,這一情況已有了很大的轉變,目前的設備進口已直接轉向日本、韓國和臺灣等地。2002年日本對匈牙利出口工業機14 119臺,對波蘭出口12 934臺,對烏克蘭出口13 220臺,對克羅地亞出口4 490臺,對愛沙尼亞出口2 458臺,對捷克出口760臺。雖然,日本生產的縫制設備質量聲譽頗高,但昂貴的價格仍成為其銷售難題。近來,可以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的縫制設備以低價銷往東歐各國。此外,由于性價比較為合適,韓國與臺灣的設備也得到了廣泛的采用。
綜合上述情況,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事實,即歐洲的縫制行業已經發生了變化,東歐的縫紉制品將全面占領歐洲市場。換言之,東歐國家的縫制行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