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吃緊嚴重阻礙我國亞麻行業發展
近10年來,隨著我國亞麻紡織規模的不斷擴大,亞麻原料供應持續吃緊,原料依賴進口,大大降低了亞麻紡織企業的效益。業內專家認為,原料已成為我國亞麻行業發展的瓶頸。
據黑龍江省亞麻集團副總經理張文太介紹,過去10年我國的亞麻纖維自給率僅有一半左右,每年需進口亞麻纖維4萬噸以上,年耗用外匯1億多美元。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每年亞麻纖維的需求量將達10萬噸,亞麻種植面積達到24萬公頃左右才能滿足需求,但實際缺口近60%。巨大的缺口只能依靠進口來補充,然而企業利用進口原料與利用國產原料生產相同產品所獲利潤相差懸殊。以24支紗原料為例,進口原料價格為2.4美元/公斤,用100噸原料加工成亞麻布出口抵稅后可獲利114萬元;而國產原料價格為21元/公斤,用100噸加工成亞麻布出口退稅后可獲利150萬元。可見,使用國產原料比使用進口原料多獲利36萬元,亞麻原料不足嚴重阻礙了我國亞麻行業的發展。
我國只有黑龍江省適宜大面積種植亞麻,去年該省亞麻種植面積為160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64%左右;原莖總產量約為30萬噸,占全國的50%。但是該省的亞麻產量竟還不能滿足本省的亞麻紡織需求。黑龍江省現有紡錠15萬錠,年紡紗3萬噸,需要打成麻5萬噸,而省內每年種植的亞麻原莖只能生產打成麻1萬噸左右,大部分需要通過進口解決。
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的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以下幾個主要因素造成我國亞麻原料供應不足:
一是亞麻種植面積嚴重不足,種植和加工缺少統一規劃。以黑龍江為例,較長一段時間以來,種植亞麻比種糧的比較效益低,受自然災害、收益不穩定等因素的影響,該省亞麻種植面積始終維持在130萬畝左右,而實際需要種植200萬畝才能滿足麻紡企業的需求。
二是定單農業在亞麻種植中沒有得到有效實施,造成亞麻種植面積與亞麻原料市場脫節,影響麻農種麻積極性。黑龍江省主要采用定單農業的方式確定亞麻種植面積,即紡織廠每年與原料廠簽訂原料供應合同,原料廠再與麻農簽訂合同,麻農根據簽訂的合同進行種植,但在實行操作中,大部分亞麻紡織企業卻沒有嚴格執行合同。另外,曾在麻農、原料廠、紡織廠之間出現過的“三角債”問題,也嚴重影響了麻農的種麻積極性。
三是亞麻產量低、長麻率低。黑龍江省亞麻畝產始終徘徊在180公斤左右,長麻率僅為10%左右。張文太認為四個方面原因導致了這種狀況:不重視提高栽培技術,選種缺少分析和規劃;品種推廣和良種繁育混亂,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沒有實行專業化生產,優良品種在擴繁過程中就已混雜和退化;先進種麻技術得不到應用,目前除化學除草技術和施肥技術得到應用外,其它種植新技術很少有人問津;農務員水平不高,且缺乏專業培訓。
針對行業當前存在的問題,張文太提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強亞麻原料業:
盡快實施亞麻主產區“北移東擴”戰略,即主產區向新麻區轉移。黑龍江省的亞麻種植主要集中在老麻區和新麻區,老麻區位于省中部和南部,新麻區位于省北部和東部。新麻區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接近東歐水平,廣懋的土地資源和極高的機械化水平使其發展亞麻種植的空間極大。估計按目前的種植水平原莖畝產就可達到300公斤,長麻率可達到14%以上。如果按國際先進模式種麻,多數地區可達到東歐水平,即原莖、長纖維和種子畝產將分別達到500公斤、70公斤和45公斤左右,平均長麻率達到17%以上,纖維號將達到18#以上。
迅速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完善良種繁育和推廣機制。首先要建立一個權威的亞麻種子公司,承擔全國亞麻種子市場的組織領導、規劃設計,技術監督,種子調配和新品種推廣工作。其次要盡快建立原種基地,保障優良品種的有序繁育和推廣,保障麻農用種質量的穩定。
抓緊建設高科技示范園區和原料基地。建設2-3個高科技種植示范園區,并參照國際先進的種麻模式來規劃,把常規技術和高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系統化高產栽培的樣板,帶動全國種麻水平的飛躍。
定期舉辦農務員培訓班。通過培訓提高農務員的技術素質,提高其指導麻農種麻的能力。培訓要制度化,定期辦班,以保障盡量多的農務員參加培訓和實現已培訓過的農務員的知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