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重又歡快搏動
7個月前,上海紅心器具有限公司改制為民營企業,改制后僅4個月,一度被人誤以為已消失的老名牌——“紅心”重又歡快搏動
楊高中路2108號,“紅心”電熨斗的新家。7個月前,這家身纏重債的企業“心跳”微弱、在生死線上掙扎,改制后僅4個月,就賺得利潤340萬元。人還是原來那些人,品牌還是紅心這個老牌子,技術、設備等等也幾乎都沒變化,就因為體制和機制之變,搭就了向“紅心”輸血的主動脈,讓它重又歡快地搏動起來。
小車賣了 開銷大減
紅心牌電熨斗曾是上海工業一張響當當的“名片”,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暢銷,10年前全國市場占有率高達48%。后因“拉郎配”,家大并未業大,與外企合資又出現失誤,負債1億多元。最終,去年8月上海電氣集團將其整體出讓給民營企業浙江華裕集團,轉制帶來了轉機。
華裕集團收購“紅心”,一分一厘都要民企老總自掏腰包,企業的成本管理真正“強硬”起來了。整合初期,半夜三更老總都會到工廠查看。工廠原有的4輛小轎車賣掉3輛,19輛運輸車減至5輛。職工的班車也取消了,按月給每人發40元車貼。室內溫度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才可以開空調,連領辦公紙,老總也要過問……這么一“緊”,企業每月開銷費用從近7萬元下降到1萬元。
“人情”少了 經理好當
從國企轉換到民企,“紅心”員工減了四分之三,之后又分流了近百人。現任“紅心”總經理是原廠長朱榮華,他和4名經營骨干一起被留下。國企、民企,在許多管理制度上,朱榮華并不覺得有什么不一樣,但執行的力度大不一樣。讓員工分流,在當初企業困難到工資發不出來時,廠長也想做,但拉不下臉來做,也怕砸掉飯碗的職工跟到家去“討”飯吃。
無需顧及人情,一切嚴格按制度照章辦事,當民企總經理反而容易了。朱榮華不必像以前那樣騰出許多時間處理家務事,一心拓展“紅心”品牌和市場發展。今年,“紅心”小家電將推出電風扇、電吹風等20個品種,“紅心”電熨斗主營業務可做到5000萬元以上。
機制活了 職工賣力
華裕集團曾是“紅心”電熨斗的配套廠,現在反過來當起“婆婆”,老職工一開始難以接受,覺得以前自己是“主人翁”,但捫心自問,“主人翁”都獻給企業一顆紅心了嗎?車間主任張蓉芳還記得,沒改制前,有的“紅心”員工上班遲到、下班早退,甚至動不動就溜到附近的證券營業部炒股;還有不少人出工不出力,難怪企業日子過得一年不如一年。3年前廠長朱榮華履新上任第一天,開電梯的對他說,這家單位的工資是“每月32日”發——工資拖欠慣了,誰都不曉得幾時發。
本來,民企老總認為上海職工工資成本高、生產效率低,曾想招外來民工替代。后來在朱榮華建議下,采取計件制降低成本激發活力:每月發570元最低工資,每做一個電熨斗發1元錢。現在一個生產車間只需25個工人,比原先少了一半,卻創下每天生產1200只電熨斗的“高新紀錄”。為順利完成每一筆訂單,職工主動延長工作時間,并注意節約每一分錢。剛轉制時,新東家華裕集團曾派12個人進駐工廠,對重要崗位全面貼身監控,如今連夸上海工人素質高。
本報記者秦武平
記者手記
當初,享譽全國的“紅心”電熨斗陷入困境,其實不是因為缺少品牌、技術、設備和人才,缺的是體制和機制。如今“紅心”起死回生,一不靠政策扶持二不靠運氣,靠的就是機制。最近,“紅心”再度奪得上海市著名商標榮銜,它的迅速復活給上海中小企業改制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