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刀剪無緣五金名都
盡管中國五金刀剪博覽會就在家門口召開,但國家日用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秘書長林加平昨日表示,當年大足與廣東陽江、浙江永康并稱五金刀剪三大名都,大足還曾經是陽江的“偶像”,但現在大足刀剪已經無緣三大名都。
“三都”僅余“兩強”
“東有永康、陽江,西有大足”,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五金刀剪業的三大名都,然而,大足早已黯然退位。
業內人士介紹,大足的“摘帽”有三大標志:一是另外兩地生產并出口的高端產品,如上千元一把的彩剪、瑞士組合軍刀、可拆卸塑料刀座等,大足都無力生產,仍然以菜刀為主打,質量與另兩地已不在一個檔次上;二是大足產的頂級產品-帶刀座的套刀,與陽江、永康的貨相比,也有數處差別:大足的刀座是木制,全密封,無法清洗。陽江的刀座的木制的,但是半空,既透氣又簡潔,還配上防潮劑,還有一種是用進口塑料制成的透明刀座,不但可以拆卸清洗,而且美觀,可當裝飾品。陽江和永康刀柄用的是合成塑料,更耐用,大足刀柄則用普通塑料制成,手感輕,使用壽命較短;三是曾紅遍西南的大足刀具,如今不但未能走出重慶,連家門口的市場也未能保住:本地大商場鮮見大足刀具,反而被陽江、永康、張小泉占據;大足1萬多戶五金企業去年總產值12億元人民幣,廣東陽江1200多家五金企業產值高達60多億元。算下來,大足每家企業平均創造的產值為10萬元,這意味著50家大足企業的規模才相當于陽江一家企業的規模。
半自動設備20年不變
重慶大足為何落后?大足永紅刀廠總經理趙紹華認為,主要是設備的差距。大足企業一直沿用80年代的半自動設備,直到1998年到陽江考察后,才有少數企業從陽江購進自動設備。設備落后,使大足的刀具以兩種打主力:一種是不銹鋼刀,售價12元至20元(根據鋼材質量定價),另一種是碳鋼刀,每把售價8元,用薄膜或紙袋簡易包裝。
大足民貴刀具負責人陳德明也表示,陽江和永康早已用上進口或國產的現代化全自動設備,而大足多數刀剪企業仍然沿用80年代的半自動設備。砂輪機、拋光機加上手工敲打,就能生產刀具。20年下來,只是當地企業的協作有所增強:造刀具有10多道工序,有些企業沒錢買沖床,就將刀具拿到有沖床的企業加工,協作完成。
進商場從不愿到不能
設備不行,普通菜刀的市場也很大,為何本市商場鮮見大足刀,反而讓外地貨一統天下?
刀具名牌--陽江十八子總經理李有維都扼腕嘆道,80年代我們還是小作坊,而大足龍水刀具四處出擊,頗有名氣,是我們的偶像。遺憾的是,現在商場里卻難見大足貨。
大足永紅刀廠總經理趙紹華表示,一旦進入商場銷量肯定增加,但自己產量跟不上,還不如自行銷售。民貴刀具陳德明表示,進商場要繳入場費,本來利潤就薄,現在就要先拿一筆錢出去,很多企業不樂意。加上設備原因,產量上不去,就是有了訂單也有心無力。
宏鋼刀具廠陳先生介紹,1997年以前,廠里的刀具在新世紀暢銷,當時并未考慮持續發展。結果被后來入渝的沿海刀具沖擊。由于沿海產的刀具包裝精美、款式新穎,使大足刀銷量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從新世紀黯然撤場。陳先生有些無奈:現在想進大商場,工藝已與外地刀有差距,加之配套企業跟不上,只好作罷。
然而,外地企業卻鐘愛商場。杭州張小泉集團市場部經理劉亭霄表示,商場可以帶來穩定的銷量。目前在全國各地都有經銷商,通過他們進入各大商場,每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
陽江十八子總經理李有維介紹,主攻方向就是全國各大商場,目前在每個城市設有代銷點,形成完善的分銷網絡。而大足大量的刀剪廠,只有幾個推銷員。
至于品牌,按照權威的說法,大足現有刀具上萬,但商標數量十分可憐,而陽江等手中已有馳名商標若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