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三種武器
企業的大小有3種口味——規模、多元化和網絡。
請從菜單上選擇適合自己的。
沃爾瑪商店壟斷零售業,微軟公司控制計算機軟件市場,通用電氣公司在數十年里得到了巨大的利潤回報。根據每年的收入,這三個公司都是各自行業里最大的公司,那么它們究竟是因為規模大而成功還是因為成功而變大的呢?
來看看新經濟的三位幸存者:亞馬遜公司、eBay公司和思科公司。網絡繁榮時期的公司都把成長和規模作為商業戰略的關鍵要素追逐,大多數公司在這場追逐中失敗了,那么其中的少數公司獲得成功是因為幸運,還是因為他們具備其他競爭對手沒有的獨特感悟?
只有你明白為什么需要規模并以此來創造競爭優勢,規模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效用。有三個理論可以支持越大越好的觀點:規模經濟、網絡效應、多元化經濟。每一種理論都有不同的邏輯來源,只適用于特定的環境。公司在不清楚這些概念的情況下盲目追求規模,不但不能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反而可能會淹沒在茫茫商海。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的理論的起源追溯到20世紀初期,是一群英國經濟學家Alfred Marshall, A.C. Pigou, Nicholas Kaldor等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根據亞當·史密斯獲得的第一手觀察數據,這些經濟學家認為分工越來越細帶來的巨大機會使大公司能夠獲得生產能力上的優勢。
從技術角度說,規模曲線上的生產成本是根據設備生產力來進行衡量的。數標尺上的曲線斜率顯示出生產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降低相同的百分比。呈現規模經濟的行業比如集成電路的芯片安裝,當設備生產力增加的時候成本會急劇下降,于是反映出的曲線變化也會很劇烈。所以英特爾公司和其他的芯片生產商定期用上十億美元來購買生產能力更高的新設備。
另外一些行業,比如服裝制造廠,發展規模經濟的空間非常狹小,因為外衣或襯衫的縫制過程難以自動化,一個較大的服裝廠僅僅是擁有更多的縫紉機,而每臺縫紉機需要一個縫紉工獨立操作,所以一個擁有200臺縫紉機的工廠出產的外衣或襯衫不會比擁有100臺縫紉機的工廠要便宜,因此依靠規模效應幾乎沒有可能。
沃爾瑪是我們這個行星上最大的公司。盡管通常零售業從規模經濟中受益的機會相對有限,但是因為沃爾瑪十分善于平衡規模和企業發展的關系,所以依然能取得不俗的業績。比如,沃爾瑪成立分店并不追求規模經濟。雖然面積為100,000平方英尺的商店每平方英尺花費的成本比面積為50,000平方英尺的商店少,但是前者獲得的競爭優勢并不比后者多。另一方面,如果零售業能在設備、庫存和運輸上保持低成本,零售配送網絡就能展示規模經濟的顯著優勢。沃爾瑪的配送網絡抑制了小規模競爭對手的網絡發展,于是產生的利潤比我們預計的還要高1%~2%。在利潤率低下的零售業里,沃爾瑪的競爭優勢是相當驚人的。
世界上最大的網上零售商亞馬遜公司一直在尋求規模經濟的運作模式,而且已經嘗到了一些甜頭。雖然它的配送網絡只是沃爾瑪的幾分之幾,依然成為了直銷的最大網絡之一。但是坦白地說,在這種直銷的行業中,規模經濟的優勢很微弱。亞馬遜規模的關鍵資源來自于亞馬遜有能力對網絡購物引擎(多種商品類別和戰略伙伴合作)上的巨大投資進行分期清償。建立和維護用戶容易掌握使用的在線購物界面經實踐證明是一種超越競爭對手的方式。
如果你想在規模曲線變化平緩的行業中建立優勢,那么追求這樣的規模就毫無優勢可言。如果規模的變大是通過低成本實現的,那么實際上利潤是下降了。即使斜率很大,規模優勢也不會自己出現。所以需要公司去找尋和挖掘。沃爾瑪和亞馬遜的例子清楚地說明規模的來源是什么以及如何從規模中挖掘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