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CHIC看中國女裝展會走向
“專業”才能聚集人氣
國內的服裝展會熱目前雖然不似一兩年前狂熱,但仍在高溫狀態,中國服裝業的形勢回升、會展業作為“朝陽產業”的高利潤、高增長誘惑等,造成了一邊是新的“國際”服裝展會迭出,另一邊連續舉辦了幾屆的服裝展會進人瓶頸,紛紛在操作規范化以及展會特色上找優勢、做文章。
“專業性”是各個展會的宣傳中經常強調的特色,主要是強調專業買家邀請、布展形式的專業等等,CHIC2004女裝展的火爆證明了首先從展品種類上實行“專業”,看似一種局限,卻為參展商和代理商、專業買家提供了更明確的目標。據記者在CHIC2004女裝展首日現場調查,很多外地中小型買家是剛剛來到北京,有的還帶著行李,專門沖女裝展部分來的,他們也反映:幾個館全是女裝,避免了以往繞來繞去暈頭轉向,受很多無用信息干擾的局面。一些CHIC的買家??蛣t認為,以往男女裝混合展示,大型展位和最突出位置多被男裝品牌占據,這次女裝部分獨立出來,能看到女裝品牌以更大的空間全面地展示品牌形象和產品,對買家來說也是一個全面考量品牌實力和吸引力的便利條件。
CHIC經過12年的培育,已經形成了“展會品牌”,在業內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作為綜合類服飾展會,以分期辦展的形式從種類上突出專業性的條件相對成熟。而在中國服裝會展業,另外以女裝專業為特色的是每年7月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女裝展”,依托發展迅猛的杭州女裝產業,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知名度國際化程度上,還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
合理避讓贏得空間
還是“中國的服裝展會是否太多了”的問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培元曾經在去年的中國國際成衣展上表示:不是太多了,是資源整合不夠,發生不必要的碰撞多。確實,且不說每年8、9月份國內各區域性服裝展會日期碰撞的肉搏戰,就拿此次的CHIC來說,時間上緊挨著3月中旬的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對江、浙、滬三地的服裝企業來說,連“趕”兩個展節的負擔太重,中小型企業勢必只能量力而行、選擇其中之一。
這一點在女裝體現得尤為凸顯,國內的大部分女裝品牌有別于男裝和休閑裝起步于OEM的多年累計,它們起步不影民高,希望憑借自己的品牌定仕和設計特色來贏得市場,展會的碰撞增加了它們的參展成本和選擇難度,對它們的成長是不利的。而作為潮流越來越多元化的女裝來說,在展會上失去這部分品牌,自然也失去了不少亮麗的別樣風采。雖然說都是全國性乃至國際性展會,參展商自有其選擇參展和不參展的理由:例如階段目標市場是“北方市場”還是“南方市場”,按定貨季節分是春夏產品還是秋冬產品等。展會的服務性是相對于參展商和買家雙方面體現的,國內女裝展會注意到合理避讓,才會贏得更多的商家,以形成自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