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中國服裝做大做強的利器
品牌是企業獲得壟斷利潤的手段和克敵制勝的法寶。品牌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品牌與產品的結合能夠產生奇跡,即強勢品牌可以帶來更大的利潤,如BOSS品牌皮夾克,其售價通常比成本價高出10倍。2003年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達到了704億美元。即便所有的工廠在一夜之間都被付之一炬,可口可樂品牌也能使其立馬重整旗鼓—可口可樂總裁曾經不無驕傲地宣稱。品牌經營是最高級、最好的買賣,像耐克公司通過品牌特許生產,獲取比生產者高出許多的利潤。在商品過剩和競爭白熱化的時代,企業主要靠品牌賺錢。這正是所謂低級企業賣產品,高級企業賣技術,頂級企業賣品牌!
品牌還是應對反傾銷的利器。低質低價、不講品牌的數量戰術極易招致進口國的反傾銷和特別保障措施的制約。自1979年以來,我國遭受到近600起反傾銷和特別保障措施,影響我國4000多種產品出口,其中,紡織服裝不在少數。2003年對中國紡織服裝品的反傾銷更加嚴重,從意大利7月喊出“反擊中國產品沖擊”到11月美國宣布對中國胸罩、袍服和針織布暫時實施配額限制,其理由無一例外地都是中國紡織服裝出口激增,威脅到了其國內生產商的生存與發展。國外對我產品實施反傾銷固然有對我產品歧視的一面,但也不排除數量取勝的市場擴張策略終究不是最佳路徑,而品牌戰略、精品路線是附加值高、以少勝多的良方,也有利于規避反傾銷和特別保障措施。
品牌是開拓國際市場的利斧。中國服裝走出去不僅要靠資金、技術,更要靠品牌。美國廣告專家羅杰夫認為,中國企業如果不能在國內市場上贏得國內外同行的激烈競爭,創出自己的品牌,從長遠看,也不可能在國外站住腳。缺乏以質量為后盾的品牌,既難以在國內立足,也難以走出去發展壯大。
缺乏品牌——擴大服裝出口的軟肋
紡織服裝業是中國傳統支柱產業,也是拳頭出口產品,2002年出口額達到611.7億美元,連續8年名列世界第一。中國紡織服裝走出去也已經起步,如1997年鹿王羊絨集團在馬達加斯加投資設立了工廠,雇傭當地4千多名工人,形成年產100萬件羊絨衫和200萬件綿衫的生產能力,年銷售額達到7500萬美元,主要銷往歐美市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國最大的紡織企業—上海華源集團1999年在墨西哥建立了10萬錠的棉紡織廠,到2002年實現利潤300萬美元,2000年投資近3000萬美元在加拿大建立了針織染整廠,該項目還受到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的重視和支持。
同時,應該看到,中國服裝出口基本上還是以大路貨為主,產品雷同、價低競爭、缺乏品牌、效益不高的現象相當突出,如成服的平均出口單價僅及意大利服裝平均出口單價的1/5左右。2001年中國向法國出口服裝13.69億美元,雖然僅次于突尼斯,居第二,但由于缺乏名牌而難以進入高檔服裝店的柜臺,而且,相當部分產品是法國廠商在中國設廠加工返銷,中國企業只拿到很少的加工費,如100歐元的女套裝中國企業的加工費為3-4歐元。中國服裝對俄羅斯出口也很典型。近十年來每年對俄服裝出口價值10多億美元,占中國對俄商品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雖然中國服裝在俄羅斯服裝市場占有相當的份額,但從全國各地數萬家出口企業及其提供的數以萬計的服裝品種中,在俄羅斯較有影響的知名企業和人人稱道的知名品牌還未形成。中國服裝通常只能寄身露天大市場,在地攤里叫賣,在超市和大商店幾乎難覓蹤影。在韓國人們也經常看到中國制造的服裝在地攤上論斤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