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國工業縫紉機競爭之路(三)
低價競爭不是出路
臺灣輝煌企業公司總經理 高源
內地一部分縫紉機制造商在極力推廣其廉價品牌時,其經營的方式就是大量實施外界采購廉價的零件進行組裝,省去了昂貴的開發費用。他們極力降低成本以求靠低價向世界縫紉機市場挺進——本著有市場再說的思想去做。但以低廉的價格創造出來的市場,很難在日后維持并企圖提高售價,以支持其制造更高品質產品的“遠景規劃”。
臺灣企業是怎么做的呢?據了解,他們多數會通過追求產品的品質來打持久戰。比如上海的一家臺商在設廠的同時就自購數控加工中心來加工機殼,又有數百人的團隊在自己的廠內做零件的精密加工。雖然其成本比內地不少企業的產品成本要高出許多(甚至為2倍的成本),但是他們了解到,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扎根精密機械工業的根本??p紉機市場終就會邁入注重品質的時代,到時候中國內地這些靠裝配廉價機器生存的企業就會面臨被逐步淘汰出局的考驗。這種信念支撐著這家臺商在上海投資了3億多元建廠并購買大量數控設備,而且還在不斷追加開發費用和開模費用。
工業縫紉機制造業在臺灣發展了近30年。經過這30年的苦心經營,這些臺灣企業發展并完善了其經營的模式。內地的民營制造商在這條路上才走了不過十來年的時間(以前的國營企業大部分都已退位了),廣大的市場也孕育了今日的臺州、溫州等經營模式。在未來川至20年的時間里,內地縫紉機制造業的競爭之路到底應該怎么走?擺在眼前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選擇,一是學習國外企業加大自己在設備及開發上的投入力度;另外就是繼續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采用的方式——只要有裝配線,其他零件都外購,走單純靠低價格來搶市場低端經營之路。
如果選擇第二條道路的企業肯定會力道漸弱。在改革開放后20年間,廉價市場給了國內制造商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空間,中國龐大的社會購買力成就了大量民營企業的壯大。但是這個購買力已在逐漸飽和,并隨著供給陣營的不斷壯大,使得低價策略幾乎無利可圖?,F在臺州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已往高價產品方向發展,往特種縫紉設備進軍。但是,特種縫紉設備的社會容納量是有限的,況且這塊市場也不剩多少未被開發的處女地存在。同時,內地的制造商也不太愿意第一個投人大量資金去開發特種機,因為開發投資生產的零件往往會被同行企業快速獲得,做出同型產品并以更低的價格投入到市場中。因此,內地一些縫紉機設備制造商只有硬著頭皮往高級機種方向發展,而這也正好是臺灣企業目前已經占據的一片市場。
縫紉機是精密工業,這種工業絕不能以國內一些中小企業的現有投資思維去經營。目前,大部分的國內制造商已經走到越來越窄的發展之路,競爭已經使得利潤越來越薄。在內地太多企業的產品同質性太高,幾乎沒有什么區別,每一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使用日本、德國相同的零件廠所生產的零件,但是他們都可能買到被退貨的不合格的零件。
國內的縫制設備制造商今后3—5年將走入整合期,在這數年的時間里會有一批企業退出,新進的企業也會漸漸少下來。但是,這種現象不會給那些退出的企業造成什么大的損失,因為這些企業本來都是裝配廠,其資本積壓不多,沒有什么很大的機械設備投資,這些都是在最低的成本狀況發展的產業,所以其結果也不會對企業所有人有多大的財務負擔。
國內的縫制界的老板很大一部分人的國際觀不是很強。品牌宣傳意識比較薄弱,只看到近10年來的蓬勃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大好機會,使其賺了一些錢,有的買了廠、買了好的汽車,這些讓他們相信這10年來走的路和策略是可以繼續下去的。但是我想說:國內的企業靠廉價的產品的確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是第二桶金可就不是那么容易賺的了。時代是在不斷的發展,國內企業家也要跟著國際的大環境一起發展,老的一套發展策略已經跟不上這個e時代的發展腳步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只有靠過硬的質量,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嚴謹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良性發展。 于仙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