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第一期展落幕 客商及成交又創新高
第95屆廣交會第一期展于20日下午6時落幕,“中國第一展”將在中場休息四天后重新披掛上陣。
兩館并用展出規模為歷史之最的本屆廣交會,截至19日到會海外采購商87609人,預計整個會期到會人數鐵定將超過上屆的150485人;截至18日,廣交會前四天的成交金額達83.8億美元,比上屆同期增長7.9%,再度攀上高峰。廣東省各參展企業總成交23.33億美元,占全國成交總額的比例為27.84%。
熱鬧背后,本屆廣交會也悄悄傳遞著新的變化―――出口價格“扛住了”
今年退稅率平均下調三到四個百分點,加上原材料漲價帶來成本上升,使得眾多出口商緊守價格底線,以往競相殺價的場面不再,不少參展商一開口就喊出“實價”。本屆廣交會不少產品價格上漲銷量反而上升了。
據了解,第一期展出的紡織服裝類產品,成交價格普遍提升10-15%;深受鋼材漲價之苦的電工類產品出口價格也平均上漲了10%。機電商會一位負責人表示,上屆秋交會外商不理解中國廠家苦衷,現在則普遍認同國內廠家漲價的訴求。
不少“老外貿”說,一些產品表面看似漲價,實際上應該說是“價格重新定位”,因為這些大多是更新換代的新產品。廣州輕出集團廣交會第一期推出的小型單車新品種,價格比舊款上升15%-20%,成交量不但不下降,反而增長了近50%。集團負責人表示,這些新產品是根據西方市場全新設計,有自己的品牌和專利,有的甚至是與海外銷售方聯合開發的,價漲量照漲自然有其中道理。
有外商則表示,便宜雖然是中國產品以往最大的賣點,但不是唯一賣點,實際上他們采購講求的是“質價比”“性價比”,產品蘊涵的品質、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本上升,即使提價,相對來講買這樣的中國貨還是合算的。
有外貿專家指出,廣交會這次的價格指數“企穩”,實際上是在進行一次深層次的產品結構調整。強者恒強更明顯
本屆廣交會勁吹“品牌風”,“中國第一展”邁出走向精品博覽會的第一步。大宗產品成交更密集,強者恒強的特征非常明顯。
機電產品四天的成交額達到42.5477億美元,比上期大幅增長14.88%,超過了本屆廣交會前四天總成交額的一半。機電成交排行榜中,科龍、美的、海爾、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格蘭仕前四天成交均突破2億美元。
集成電路、移動通信、調制解調設備三類IT產品成交比上屆暴增超過100%,電視機成交則出現47%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