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達”風采錄
這里是“魯繡”之鄉的一面旗幟,這里是一片充滿活力的土地。
4月,走進坐落在山東文登市的藝達集團廠區,一股暖人的春風撲面而來:高大的辦公樓前懸掛的一幅幅巨大橫標:“藝達家紡為中國家紡名城添光彩”、“藝達家紡展示中國家紡名城風采”赫然入目;琳瑯滿目的產品展廳中,展示著風格迥異、品種繁多的新產品;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里,一臺臺現代化的飛梭電腦絲繡機、多頭電腦繡花機、電腦程控捻線機和電腦絎縫生產流水線快速高效地運轉著……瞬間,就在赤、橙、黃、綠、青、藍、紫等不同顏色的布料上刺繡出一片片色彩斑斕的圖案。他們年生產2200多萬件床上用品、家用飾品、臺面飾品、墻面飾品和服裝飾品等六大系列的100多個品種、1000多個花色,就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和美、英、法、德、日、韓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集團常務董事、黨委副書記張鵬超介紹,去年,藝達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利稅4066萬元、自營出口300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7.3%、72.7%和77.6%;今年一季度,三項指標又分別比去年同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他們用自己堅實的力量支撐起“中國工藝家紡名城”的半壁江山。
“三大轉移”促發展
輝煌的業績從何而來?張鵬超作了這樣的詮釋:首先是適應市場經濟形勢,迅速實施由生產加工型向貿易經營型轉移,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由資金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移,推動企業經濟跨越發展。
提起藝達的過去,令人汗顏。集團的前身是1985年上海合新雨衣服裝廠與文登縣輕工業局聯營的專門生產內銷風雨衣、茄克衫的滬文服裝廠。建廠之初,曾有過幾年好光景。但由于經營管理機制落后,產品結構單一,到1991年6月,僅有200余名職工的企業已經虧損300多萬元,產品嚴重積壓,生產處于停滯狀態。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新任廠長王金廣敏銳地意識到,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僅靠單一生產內銷產品行不通,必須實施內銷生產向外貿經營轉型。他跑市場、找貨源,晝夜奔波在工廠和外貿公司之間,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在煙臺外貿公司攬到一筆生產阿拉伯袍的加工訂單。廣大工人喜出望外,加班加點,晝夜奮戰,硬是在笨重的腳蹬縫紉機上做出了外商滿意的出口產品,當年盈利150萬元。
外貿出口使藝達人嘗到甜頭。1992年底,他們果斷兼并了市玩具廠,迅速調整了產品結構,組建起一個服裝廠和一個抽紗廠,擴大了規模,增加了品種,增加了出口量。翌年,組建起藝達集團。從1995年開始,企業又先后兼并了市服裝廠、二輕商場、地毯廠、華瑞鞋廠,租賃了電大繡品廠。那時候,無論是誰,面對著這些包袱沉重、經營艱難、停產或半停產的企業,都會感到頭疼。然而,聰明的藝達人卻把它視為一種財富。王金廣和集團領導帶領廣大干部職工硬是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創造出令人驚羨的神話———在短短25天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對華瑞廠房的更新改建,安裝各種設備500多臺(套),新組建起服裝二廠和抽紗三廠,650多名職工全部就位。抽紗三廠當年就實現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兼并和租賃,不但盤活了不良資產,使企業資本得到積累,1500多名下崗職工重新就業,而且解決了企業擴建急需的資金,使企業在不花錢或少花錢的情況下一下子膨脹了規模。
與此同時,他們充分利用市服裝廠地處市區黃金地帶的地理優勢,大膽實施“退二進三”戰略,搞起了商貿城,逐步形成了一個零售商場、一個批發城、一個家電城,銷售額由當年的100多萬元增至1億多元。2001年集團新成立了經貿總公司,在北京、武漢、哈爾濱等國內10多個知名城市設立了經銷處,積極開展營銷輻射,初步建起了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他們還抓住契機,以服裝自營為突破口,迅速發展起了自營出口業務,服裝總公司在壓縮廠內生產人員的同時,大力培植廠外加工力量,加工廠遍布淮北、蘇北、威海、煙臺、淄博、德州等地,形成規模和實力的加工廠就有25個,直接參與生產加工的鄉村繡工達3.6萬多人。2001年實現自營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接著,集團新組建了外貿開發總公司、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與原有的抽紗、服裝、家紡、經貿和商貿一起形成七個貿易型總公司。他們對外選準主攻方向,開拓好兩個市場,多次組織人員到阿聯酋、泰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經貿洽談,闖進國際市場,請進客戶,迅速打開市場新局面。藝達已由過去單一的工業生產拓展到商貿、經貿、外貿等各個領域。
從2000年開始,集團實施了宏偉的三年技改規劃,用高新技術設備嫁接改造傳統產業。他們先后投資1.3億元,引進25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瑞士蘇拉飛梭電腦彩繡機和打樣機,成為全國同行業擁有該設備數量最多的企業;購置了48臺國內先進的多頭電腦繡花機以及電腦程控捻線機、剪毛機、制線機、絡絲機、電腦絎縫流水線等配套生產設備100多臺套。站在一臺高大的飛梭電腦彩繡機前,張鵬超不無興奮:“這樣一臺飛梭機相當于過去1048臺萬能機的工作效率,一臺機器只需兩人操作,整個車間只用100多人,就相當于過去幾千多人的工作量。”用高新技術設備武裝起來的藝達集團,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企業擺脫了人海戰術,廣大員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集團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