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對諸暨繡花機行業的思考
三月,美麗的諸暨流光溢彩,春意盎然。
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田民裕理事長一行來這里調研一年之后的今春,記者再次走訪諸暨。如今,諸暨的繡花機行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單就數量而言,諸暨電腦繡花機在國內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2003年,繡花機市場在因“非典”所致而呈現凋敝之后,很快又峰回路轉,前景似乎無限廣闊,所以有目前千軍萬馬、群雄逐鹿的局面。面對樂觀的局面,更應思考和把握市場的明天、企業的明天。所謂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通常正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應當具備而且必須具備的素質。盛名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楨銘熱情接待了記者,就行業協會倡導的“質量促進年”和諸暨繡花機行業面臨的問題發出了感慨,遂也有了本文的題目。
首先要說明的是,盛名公司已有其“盛名”,除了企業的規模和質量已然聲名在外,今年又將以產值超億元,跨上企業自身發展的一個新的境界,成為地區發展的領頭羊之一;另外,諸暨也有其“盛名”,以其產業的集中,對地區乃至全國服飾行業做出了貢獻,提供了支持。然而,在它們發展的過程中,卻也有所謂的“難”處,中小企業發展歷程中的重重困難、產品品質提高過程中不易擺脫的羈絆和企業創立名牌征途上的道道障礙。
人才難得——在諸暨上百家相關企業里,一些規模較小的,甚至具有一定規模的廠家,其廠主既是發起人、領導,又多是技術的權威。精銘王寶信創業之初的故事就是生動的例子。他的第一臺繡花機就是自己一個人在家里,—七拼八湊“鼓搗”出來的。十多年了,據說仍在買主那里發揮著效益。但這種家庭作坊式的規模和技術手段再難適合今天的市場。寬敞的廠房,嶄新的設備和人才的拮據相映成愁。雖說可以重金相邀,但難免還有出更高價的;現有技術力量水平參差不齊,步調難于一致,加之利益誘惑下企業分裂的缺口,要滿足企業的需求,人才之路非另辟蹊徑不可。
高價難經——整機市場的興旺,促成了零配件產業的繁榮。在諸暨,繡花機的所有零部件無不可以信手拈來。可是,買主“不問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