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行業,呈現波浪式發展
------關于今明兩年市場趨勢的思考
國際國內形勢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和國內的非典疫情,使得縫制設備行業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了影響。戰爭的結束以及非典疫情的控制,又使得縫制設備行業有了一個快速的發展,補充上段時間供應量的不足。盡管當今國際局勢不穩定,但和平的呼聲高于戰爭,局部地區的不穩定將不會影響整體銷售。對疫情的應急能力也因“非典”的出現而得到了鍛煉,行業已具備了一套快速反應機制和控制能力,因此這些方面的影響也會縮小。
市場需求量和社會保有量 2003年我國共生產縫紉機1700萬臺左右。通過出口和內銷,到2004年初已基本銷售完畢,沒有庫存。今年2、3月份國內的縫紉機銷售形勢依然火爆,除了行業骨干企業之外,一些不出名的組裝廠生產的縫紉機也銷售一空,顯示出2003—2004年度需求大于供給。
從近3年生產銷售的形勢和上世紀的生產量來估算一下社會擁有量。全社會工業縫紉機擁有量在1.2-1.4億臺左右。預計2004—2005年度工業機的需求量在800萬—1000萬臺左右,國內企業年生產能力約為600—700萬臺。因此對中國企業來說,形勢是樂觀的。估計國內生產企業的結構調整近年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生產與供求兩者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
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 中國是一個服裝生產的大國,也是皮革、箱包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從服裝產業的有關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年出口服裝始終保持在400億件(套)。隨著中國加入WTO和配額的取消,這一發展趨勢將更加明顯,服裝企業繼續增加投入量,擴大投資規模。這種投入在今年春天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有人擔心配額取消后,歐美會啟用雙邊特保條款,但中國的產業基礎優勢使得周邊國家的出口商往往把訂單轉移到國內來生產。
在使用中國制造的縫制設備上,一些國內服裝生產企業正在逐漸改變觀念。國內生產的設備和合資企業的品牌已經與國際產品質量接近。除了個別機種在質量上還有距離之外,常規的大量產品已經可以替代進口。2003年縫制機械出口額已經超過進口額,同時實現了創匯額的增長大于出口量的增長。從另一角度看,國際產業大量涌人中國這一發展綠土,也證明中國制造業的實力和成本優勢。零部件國產化已經可以完全滿足許多國際著名品牌的需要;在質量與價格的性價比上,國產設備還具有一定優勢。因此,在服裝等相關企業的使用面將更廣。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國內新建的服裝企業首選中國產品是大勢所趨。
國際相關政策的變化 中國加入WTO之后到2005年初,出口的紡織品配額將取消,其實今年春天已經拉開預演的序幕:中國服裝產業是中國加入WTO之后的最大受惠產業。與之相伴的服裝縫制機械同樣受到優惠。但是一些國家不愿看到這一事實,設置了種種貿易壁壘。目前美國推出的SA8000應該引起有關企業的重視。SA8000是繼ISO9000和ISO14000之后的又一個國際標準,又稱社會責任標準。在貿易中,美國政府要對出口國的企業實行SA8000的認證,主要是人身權益、勞動健康、安全勞動管理等方面要設置一定的限制。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從某種角度講,中國的法律已經約束規范了企業的行為。如8小時工作制,一周不得超過48小時,加班不得超過12小時/月,保證工人的最低工資,改善企業勞動條件、勞動者的管理、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在經濟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追求產量,滿足市場需要和爭奪市場份額的形勢下,不論是國企、民企在勞動責任方面、在SA8000的認證要求方面,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中國香港已經接到美國政府的SA8000的通知。我國內地服裝、玩具、鞋類也將遇到SA8000的要求。(不通過SA8000認證出口到歐美市場將受到制約)這點應當引起我們企業的高度關注。此外,國外企業的專利構架布局已經到位,有的專家預測,一場不見烽煙的專利戰將在中國大陸展開。
當然,不久前中美雙方就一系列經貿問題取得了“雙贏”的結果,足見雙方在經貿問題上更加務實,以及中國在國際政治和經貿舞臺上愈加重要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