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發展不容樂觀
- 日前,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織行業內企業參加了5月18~21日在日本舉行的"日本國際服裝縫制設備展覽會(JIAM2005OSAKA)",此次展會涵蓋了服裝產業所有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設備。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日本國際服裝縫制設備展覽會是過去世界三大縫制機械展會的重頭戲,由于我國逐漸成為世界縫制設備生產和銷售中心,所以此次展會本應是我國企業擴大出口,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絕好機會。但在歡喜之余,業內人士普遍懷有一種憂慮。
出口之路頗多曲折
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出口的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方面,我國縫制機械正處于蓬勃發展健康向上時期,國際制造中心正向我國轉移,入世的積極效應進一步釋放。國際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外商對我國投資的趨勢極其樂觀,這將為縫制機械行業的出口營造更為有利的環境。
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和出口退稅率的調整給企業出口成本帶來一定壓力。主要原材料如生鐵、焦炭、鋁材等的價格一路飆升。此外,原油及用電的緊張,導致能源價格上漲,增加了產品的出口成本。另外,國內農產品等基礎消費品的全面漲價,導致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提高,這些成本的增長都將對出口產生負面影響。外部環境是影響出口的一個環節,行業內部的不正當競爭也惡化了出口的環境。
價格大戰雪上加霜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何燁說,縫制機械領域的產品,并不像過去人們所認識的手動和腳踏式家用縫紉機那么簡單,而是技術水準和精密度非常高的機電產品。即便是家用,也已經電腦化和智能化,尤其是工業縫制設備對科技水平的要求更高。而我國的縫制機械已經擺脫了質低價廉的形象。去年,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整機出口額的增長率始終高于出口量的增長率。
今年以來,縫制機械行業的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特種機、多頭繡花機及機電一體化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出口價格止跌回升。
何燁舉例說,有一種產品,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生產,按道理,中國產品應該價格有所提升才對。可調查發現,即便是這種惟獨中國生產的產品,價格也比過去更低了。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我國縫紉機出口增幅較大,但出口金額增幅卻不同步。企業間相互惡性壓價,使得出口產品的單價越來越低。
針對這一現象,何燁透露,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曾有過成立企業出口價格聯盟的設想,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并不現實,協會目前也只能采取宣傳引導的方式,督促企業避免在國際市場上的自相殘殺。
發展模式引發質疑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針對我國縫制機械企業的發展,臺灣輝煌企業公司總經理高源看到的一些問題,引人深思。
盲目開發新機種。都知道每開發一個新機種需要的模具費、制作費、試用費是很昂貴,如果沒有一個銷售的基本量就很難保證持平。然而,有些中小企業并不具備這些財力,但也走在開發很多新機種的行列。
這些參與者大都是私人企業。私企老板在使用這些錢的時候是非常小心的,他們知道萬一投資開發失敗,企業馬上會受到"懲罰",但是為什么依然會出現這種盲目投入呢?這是其一。
其二,在外商的眼里,中國人是很精明的,但是有時候也搞不明白,中國針車界一些企業為什么那么熱衷于搞貼牌生產加工呢?去年的縫制機械展會上,很多企業的宣傳冊印了多種產品,以此表示自己什么都有,展臺里也擺滿了五花八門的機器。外商們很迷惑,一個企業做那么多機種,哪一個才是他們的強項呢?
事實上貼牌生產并不奇怪。在國外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日本的一些企業也是拿其他廠的產品貼自己的牌子,但國外企業貼牌有一個特征,其貼牌的產品與自身的產品在生產性質和設備顏色等方面比較統一,而大陸一些企業往往過多地依賴貼牌而忽略了這些方面的因素。
臺灣地區的企業,很多已經有了自己的強勢產品,他們為了珍惜自身品牌和顯示自己的機種專業化,也很少去做貼牌的事。
其三,除了貼牌生產外,大陸縫制機械業的組裝廠太多。不管什么機種,幾十個人的小廠就可以組裝出售,全部的零件都是從外邊買入,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好在行業內的人士也清醒的認識到目前發展的不足之處。
我國縫制機械要想實現由做大向做強的轉變,不能僅僅依靠數量,應通過領先的技術、精湛的工藝、設計的突破等方面來贏取國際市場,這是企業要走且不得不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