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刀剪之鄉”工業轉型工程機械行業
- 位于長沙最北端的開福區撈刀河鎮是全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素以“刀剪之鄉”馳名的該鎮幾年前就瞄準了大工業———工程機械制造。據稱,該鎮目前的117家工業企業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程機械類骨干企業就有17家,去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今年初,雄心勃勃的撈刀河人暗暗給自己定下目標:在省會的工程機械制造業中,力爭3-5年內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刀剪之鄉”為什么放棄傳統而頗具優勢的“刀剪”小工業而選擇工程機械制造?其底氣何在?……記者日前就此展開了調查。
不搞刀剪搞什么?
——經歷陣痛“以退為進”
撈刀河鎮是著名的“刀剪之鄉”,有中國四大名剪之一的撈刀河刀剪,在上世紀70年代風靡全國,當時全鎮有二三十家小作坊日夜生產,仍供不應求。但后來由于體制原因及發展戰略上沒有“與時俱進”,譬如沒有及時開發不銹鋼類刀具等,漸漸被杭州“張小泉”等其他刀剪品牌甩在了后面,市場占有率逐漸下降。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撈刀河鎮幾乎沒有工業,經過6-7年的艱難陣痛期之后,撈刀河人看到,傳統的手工產業既然已不適應市場大潮,不如主動退出,以退為進,選擇現代工業。1986年,后來改制為湖南中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顏氏節能燃具廠正式成立。
戰略轉型憑什么?
——借船出海“韜光養晦”
世紀之交,該鎮黨委、政府多次召集鎮域內工業企業舉行座談會,還數次到順德等地考察學習,一條“工業強鎮”的思路漸漸清晰。與此同時,湖南普沃爾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湖南中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一批落戶該鎮的工程機械企業通過“借船出海”戰略,與三一、中聯等知名企業配套生產逐漸“強筋壯骨”。
“湖南中立”董事長李立仁告訴記者,該公司以給浦沅集團和中聯重科配套為主,2002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下回轉自裝式塔機,1996年時年產值僅150萬元,員工70余人,到去年產值達到近7000萬元,員工300余人,今年4月份一個月的產值就達800萬元,上繳稅費預計今年達到200萬元。而作為中聯配套企業的湖南普沃爾去年產值1300萬元,預計今年年產值將達四五千萬元。
鐘情制造為什么?
——制造業乃富民之本
采訪中,該鎮負責人告訴記者,“撈刀河鎮以前發展工業化有兩極,一是沙坪湘繡等傳統工業,全國聞名;二是建安業,像一個鎮就有高嶺、順天、沙坪、撈刀河鎮等4家國家一級建安企業的,目前全國絕無僅有?,F在我們致力瞄準第三極——工程機械制造。”
為什么該鎮一直鐘情制造業?撈刀河人的答案是,只有制造業才是富裕農民的根本出路。他舉例說,位于該鎮自安村的湖南中立公司近80%的員工是附近農民,每年從公司領取的工資收入400多萬元,據說該村最窮的淺塘組有29個人在中立上班,每年的工資近4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14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