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報》:對SA8000問題的調查
- 近來不斷有消息稱,美歐諸國于2004年5月1日起,在一些行業強制推行SA8000社會責任標準認證。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新聞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引發了熱烈討論。SA8000將對中國企業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國政府和企業將如何應對?《市場報》記者帶著諸多疑問,展開了對SA8000相關問題的調查。
SA8000走近中國
事實上,我國不少企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嗅到了SA8000的氣息,至今有8000多家企業被外國企業訴求通過SA8000標準,但絕大多數國內企業并沒因此聞風而動,仍舊我行我素。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征的珠江三角洲,有兩家企業由于不符合SA8000標準,跨國公司要求其中一家企業進行整頓,否則就不下訂單;而另一家企業則被停了訂單。不少歐美批發商、零售商已向這些地區的一些企業明確表示了這方面的要求。
最近一段時間,浙江海寧一些皮衣生產企業不斷接待幾名不速之客。他們是SA8000的審核員,正在對這些企業進行SA8000調查。浙江永康的超人集團也接到美國銷售商的傳真,要求“請盡快告知SA8000標準認證情況,我公司急需了解……”。而杭州一家羽絨制品廠接到美國銷售商的電話,告知盡快去申請SA8000認證,否則將重新考慮采購合同。服裝、紡織、制鞋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一直是國內許多省份出口的優勢,一旦SA8000強制推行,大部分企業將陷入認證危機。
但也有一些企業表示SA8000并不那么可怕。浙江杰克工業縫紉機有限公司總經理阮吉祥說:“我們已做好應對準備。我們沒有用童工,也有條件完善的員工宿舍,還建立了工會。”浙江柳橋羽絨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就長期而言,這一標準會作為一種外力,促使企業在追求生產效益的同時,也在環境保護與勞動保護上下功夫。”這位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正是在該標準的監督下,公司相關條件已達到標準,順利過關。
記者采訪了浙江質量認證有限公司技術部的劉煒先生。他說,SA8000標準是美國一個民間組織CEPAA(現更名為SAI)制定的,目前還沒有成為國際上通行的標準。全球已獲SA8000證書的259家企業中,我國僅42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劉煒說,由于國家認監委還沒有啟動SA8000的認證項目,迄今為止,國內也沒有一家認證機構有SA8000的認證資格。國內企業如果要取得這個認證,必須向國外具有SA8000認證資格的機構申請。
未雨綢繆 積極應對
今年3月份,國家認監委就SA8000認證發表聲明說,至今尚未收到有關5月1日歐美國家強行推出這一認證標準的正式信息。國際上目前也尚無一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在今年6月份召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國際研討會,研討相關的問題。
國家認監委宣傳處一位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眼下除了3月份發表的那份聲明外,沒有最新的消息,只有等到6月份國際標準化組織相關會議后,才會有確切的消息。該負責人表示,她個人認為,中國企業目前還不適宜全面推行SA8000標準,但這是個趨勢。
記者從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獲悉,標準委正在加快將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的工作,并大力推動我國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國家標準委打算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國家標準的國際標準轉化率由現在的38%提高到70%左右,這其中當然包括SA8000認證在全國的推廣和實施。
商務部有關人士告之,SA8000標準問題已引起商務部的充分重視,具體政策尚在研究中。
浙江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張局長對記者表示,4月份專門請國外專家對全省出口企業的負責人及技術人員就SA8000認證進行了首次培訓,并將在5月份舉辦5至6期培訓班。他強調說:“不管5月1日起是否實施,我們要做到未雨綢繆。”他建議,政府可以聯合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與相關國際機構談判,達成一個“階梯性”要求,而不是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