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市場才能擁有市場
疊石橋是一個地名,位于江蘇省海門市三星鎮。疊石橋的名字源于清朝光緒年間連接海門與通州界河上的一座小石橋,因其橋墩用小石條井字型疊起而得名。100多年后的今天,疊石橋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地名,而是全國家紡產業最大的交易中心,家紡產品暢銷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和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12月,三星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家紡繡品名鎮”, 2003年疊石橋家紡市場成交額突破70億元,如果加上市場外的交易,整個疊石橋地區的家紡產業總交易量在150億元左右。而連接疊石橋與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是具有相當產業規模和檔次的家紡產品。
“十八般武藝”俱全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這是走出江海門戶的詩人卞之琳的絕唱。疊石橋人有意打造的也正是“橋”上獨有的風景。家紡產品使得無名者有名,有名者知名,知名者著名,著名者馳名。疊石橋被人們稱為“小香港”,這里之所以能成為家紡系列產品的生產基地、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正是全方位與市場接軌的結果。改革開放初期,當地政府放水養魚,讓個體家紡企業自行發展,后來又實行“扶、管”結合,幫助業主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疊石橋的家紡產業已經進入了規模和檔次與世界接軌的發展時期。
走進疊石橋,記者看到的是任何能夠做大做強的產業都會具有的共性:
生產規模化。僅僅疊石橋所在的三星鎮就有家紡工業企業150家,個體加工戶3078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60家,億元以上的企業有3家,再加上周圍鄉鎮的家紡工業企業,家紡生產企業的總量超過了1000家。
分工社會化。疊石橋的家紡產業從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已經形成了專業分工。即使是生產加工環節,一家也只做其中的一道工序,實行流水化作業。
設備智能化。在疊石橋生產的家紡產品起初是靠手繡,后來在縫紉機上繡,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這里普遍用電動繡花機,目前已經形成了生產的電腦化和自動化。當地的家紡產業目前擁有電腦繡花機8000多臺、電腦多針絎縫機3000多臺、工業縫紉機25000多臺、噴膠棉生產線35條以及其它相關設備2800多臺,設備總價值達20多億元。
產品系列化。疊石橋的家紡產品從最初的枕套、電視機套和洗衣機套,發展到今天的200多個品種,不僅品種多,質量高,而且能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消費層次消費者的多種需求。如今這里有8個產品獲得了國家專利,而“鄂魚”、“華倫天奴”、“紅豆 ”、“恒源祥”等6個國內外馳名的品牌也已經加盟疊石橋的家紡產業。
營銷國際化。近幾年,疊石橋的家紡產品不但暢銷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還打進國際市場,遠銷世界各地。這里的200多個家紡產品銷售大戶帶領400多個農民遠赴俄羅斯等國家創辦了300多家境外企業。2003年,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實現外貿供貨額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