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當前服裝行業信息化面臨的難題
“服裝業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系列報道———
是什么遲滯了服裝業信息化步伐?
———透析當前服裝行業信息化面臨的難題
編者按:中國服裝業正處于多事之秋,卻也是幸運之秋。隨著后配額時代的來臨,服裝業必將發生空前的大變局,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高瞻遠矚地稱之為"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首先要正視問題。杜鈺洲會長把"質量、創新和快速反應能力"視為著力點,可謂切中肯綮。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服裝業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系列報道,對這三個關鍵性問題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中國服裝業已經開始進入國際化和品牌化的競爭時代,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正成為一個迅速擴大的大市場。在前不久舉辦的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一針見血地指出:快速反應能力正成為影響中國服裝業的三大環節之一,核心因素就是信息化———“它把企業的生產過程、營銷過程、管理過程重新整合為統一高效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業務流程,從而創造更高的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信息化使傳統競爭局面發生巨大轉變,要求企業重新考慮競爭規則。企業利用信息網絡尋找客戶的成本大大降低,企業間對終端客戶的爭奪日趨激烈,而客戶要求優先和快捷的服務,在全球范圍尋求最優的價格。在這種形勢下,迫使企業加大IT投資。目前,我國服裝企業絕大多數并未進入以尋求快速反應能力為目的的IT投資。對服裝企業來說,個性化服務要求極強,變化最快,信息化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然而在服裝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需求日益強烈的同時,服裝業的信息化建設卻舉步維艱,在不少服裝老板眼里,信息化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甚至不要”的尷尬位置,這自然引發人們作出這樣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遲滯了服裝行業信息化的步伐?
信息化:怎一個“難”字了得?
上海服裝行業協會提供的一份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服裝企業對信息化項目的需求呈明顯增加趨勢,其中管理信息系統占83%,紡織專用CAD占29%,自動監測系統占10%,自動控制系統占12%,信息網絡、電子商務等占24%,其中ERP等管理系統和電子商務需求增長最為顯著。
但是也應看到,服裝企業在由作坊式、地攤式的經營模式向規模化、品牌化和集團化轉變的過程中,信息化日漸顯現出一種“瓶頸效應”,一位老板告訴記者:“對于一家服裝企業來說,門店達到了50家以上,信息化就勢在必行了。過去我們做庫存,代理商要提貨了,我們馬上就給他們提供現貨。但現在都是他們下定單我們才生產,這樣對服裝生產企業來說,就要做到反應及時。信息化就像是為帶兵打仗的元帥提供戰報一樣,要讓企業的領導者們能夠快速地了解市場的反映情況。”
服裝企業對信息化項目的需求雖然旺盛,但這些需求能得到真正滿足的并不多。專家分析認為,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服裝行業信息化的整體市場還比較混亂,競爭激烈,企業用戶面對眾多的IT廠家卻沒有產品選擇標準,最后選擇時往往是“關系”決定一切。另一方面,在信息化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又往往缺乏專業的信息化咨詢機構和信息化項目監理、評價機構。
業務模式的不規范,使軟件企業一直很難切入服裝行業的生產制造信息化領域。據了解,目前在服裝企業中單是營銷模式,可以分為加工型、貿易型、品牌型;按規模分,可以分成億元以上企業、千萬元型企業和百萬元型企業;按產品類別,可以分成服裝、佩飾、用品等。對于一家軟件公司而言,今天碰到的服裝企業可能只做生產,但是既做自有品牌,也做其它品牌的代工,它的生產部分可能一部分自己生產,一部分是外加工。而明天碰到的客戶可能是從棉花種植、原料紡織、半成品、成品全部覆蓋,生產流程特別長。一家服裝行業軟件公司老總指出,服裝行業做品牌的企業中有很多經營模式既不是純代銷,也不是純經銷的模式,經銷商和代理商彼此之間串貨、退貨的情況很多,還有折扣方面的問題,這是由于市場情況所產生的一種特殊運行模式。但ERP規范得非常清楚,業務和財務肯定是一對一的,在實際操作中卻對不上號,需要做一些本地化的工作,軟件也要盡量根據中國特色的操作模式改。因此,他們也在不斷想辦法與這些企業家共同商討如何規范操作流程和業務流程。在他們看來,這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問題,更是整個供應鏈甚至全行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