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服裝業:改制和創牌成主角
- 采訪義烏八大優勢產業系列之服裝業之前,有人告訴我只要找陳溪見就可以,他走過的路是大部分義烏服裝企業走過或正在走的路,他見證了義烏服裝業的發展歷程。
陳溪見是義烏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浙江能達利集團董事長。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段時間最忙的是企業改制和爭創中國名牌。這也是不少義烏服裝企業正為之努力的。
改革開放以來,義烏服裝產業一直居當地支柱產業之首,現有3400多家服裝企業,年產值估計超過80億元,稅收在義烏四分天下有其一。義烏襯衫尤其有名,是全國四大襯衫產地之一,日產襯衫120萬件,其中大陳鎮日產襯衫60萬件,為“中國襯衫之鄉”。
現代企業改制之路
1989年,在義烏大陳只有20來家家庭作坊式的服裝廠。陳溪見和家人親戚一共8個人湊了1.2萬元錢,在家里搞起了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最高檔的設備是腳踩縫紉機,裁縫師是和其他4家廠合用一個的。
10多年過去,當初的小作坊已經發展成為大型服裝公司,年生產襯衫達上百萬件。然而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也開始凸現,真正的人才用不了,公司分工不明確。4年前,他們的公司一分為四,陳溪見和妻子擁有新公司100%的股份。
“義烏服裝企業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邁進要越過幾道檻。現在我再一次面臨考驗。”陳溪見說,自己曾經為夫妻倆擁有一個大型集團100%的股份而驕傲過,但是由于公司財富都是他個人的,員工沒有積極性,人才變成了“人在”,上班偷懶和在職消費都難以避免,道德風險開始顯現。因此,再一次進行股份制改革,吸收員工入股,成為陳溪見的又一次跨越。他說,現在公司改制已經進入最后階段,為了吸引人才,他將公司班組長以上的員工都吸收為公司股東,100多個小股東擁有了公司25%的股份。
品牌是企業生命
有人將義烏服裝企業分成三類:分別是以創品牌為主,以外貿為主,以貼牌生產為主。一般來講,以貼牌生產為主的企業“有奶就是娘”,門檻低,風險小,還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較受剛起步的小企業青睞。
外包加工是虛擬經營的最初形式,這種借勢策略指企業采用“借雞生蛋”辦法,借用外力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彌補自身生產能力的不足,實現從“無”到“有”的功效。浙江卡丹路服飾有限公司借助卡丹路皮具的品牌優勢經營服飾系列,而自己并不直接生產,去年6月份開始運作至去年底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銷售通道。
不少企業三者兼而有之,像能達利既爭創中國名牌,有時候還接一點外貿業務和幫國內大企業加工生產。陳溪見說,在公司去年的業務量中,70%的業務是做自己的牌子。
有業內專家指出,義烏服裝企業對品牌的理解走過了三個階段:由最早的粗制濫造到注冊商標,以自己的牌子打開銷售渠道,再到目前的積極打造名牌。
義烏一家大型服裝企業負責人指出,品牌是企業的生命,但創名牌已經不是一家企業的事。由于義烏服裝企業尚沒有出現全國馳名的牌子,一些企業家對自己的未來看不到目標,導致信心不足。“一旦有企業創出全國馳名品牌,不但能提高區域美譽度,對我們所有企業都會是一種鼓勵。”據了解,寧波服裝企業總量只有1500多家,沒有義烏的一半,但其創造的總產值和在全國的知名度遠遠超過義烏。
優勢和走向
義烏一業界人士稱,在義烏八大產業里,大部分產業依托于義烏的國際性小商品市場誕生和培育成長起來,而服裝業卻比較特殊,雖然土生土長,卻全憑義烏人敢為人先的精神發展起來。
陳溪見認為,義烏服裝業之所以在眾多行業中跳出來,連續20年來位于支柱產業之首,有其幾大優勢:首先是服裝產業具有特殊性,信息傳遞快。產品面向市場后,由于技術性不強,企業間容易互相模仿,因此更新換代快,能促進整個產業發展;其次是義烏服裝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人才的集聚和客戶集聚的效應,區域產業優勢得到充分顯現;第三,有成本優勢。這種優勢首先體現在區域產業集聚帶來的效應,加上企業管理比較到位,產品結構合理,較低的管理成本和低廉的勞動力都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第四,這幾年,義烏服裝出口量逐年上升,接受委托加工,積極尋求向外發展,拓寬了義烏服裝業發展的道路。
陳溪見指出,義烏服裝業發展已經較成熟,這既是優勢同時也成為劣勢,因為投入高,導致效益不高。義烏不少服裝企業品牌和廣告效益概念不強,由于其競爭屬于較低層次,不利于產業調整;其次,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面對國內外大市場,做大做強品牌仍是義烏服裝企業未來發展的主題;第三,作為一個傳統產業,所有企業都應重樹信心,相信這個行業仍有美好的未來;第四,今后要走強強聯合的道路,實現一品牌多廠;第五,政府不應忽視傳統行業的發展,應該繼續積極支持,加大投入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