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為何沒有世界名牌
- 日前,中國服裝協會公布了《2003-2004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03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總產量98.43億件,全行業實際完成梭織服裝產量136億件,成為世界最大服裝生產國。2003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為804.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72%,成為世界最大服裝出口國。
雖然有兩個“最大”,中國卻沒有一個世界級名牌。在國際服裝市場上,我國在成本方面有相對優勢,但隨著出口成本逐漸上升,以及低成本供應國增多,我國在中低檔服裝市場上競爭力有所下降,同時,在以品牌、設計為制勝法寶的中高檔服裝市場上,無法與國際知名企業競爭。加入WTO以后,如何參與一體化的國際經濟,是服裝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和嚴峻選擇。
我們的差距在哪里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為什么沒有一個世界級的名牌?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上,中外服裝界人士都在問。美國芝加哥服裝業管理委員會主任陶樂賽·福雷指出,品牌不只是一個標識,還涉及到企業形象、核心營銷使命和由此而生的各種因素。在品牌、營銷、附加值和產業化方面,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國產服裝供過于求,國際知名品牌和二線品牌占據了中高檔消費市場,國內品牌難以進入。以北京為例,頂尖專業市場如王府飯店、國貿中心幾乎被國際名牌壟斷,而高檔百貨商店如賽特、燕莎等,國內品牌僅占40%左右。許多活力較強的國內品牌都在發展連鎖專賣,在SOGO、百盛、中友等中高檔商場,能與國際二線品牌站在一起的就是國內不錯的品牌了。而一般品牌只能在甘家口、藍島、長安、雙安、翠微等一般商場,再低檔的品牌則隨處可見,更低檔的產品在大紅門市場低價競銷。同一類服裝,王府飯店與大紅門的價格差100倍。專家驚呼,中國服裝業如果再不轉變粗放型發展路子,那么隨著我國按承諾進一步減讓關稅,有可能喪失對國內中高檔市場的控制時機。
創服裝名牌必須適應消費者個性化、時尚化的需要。個性化在于創新,這是服裝企業爭奪客戶的焦點。有的企業生產的服裝在質量上與國際名牌沒什么區別,面料也是最好的,為什么成不了大牌子?原因在于,這些企業還不具備創造個性化品牌的能力。設計創新方面,中國設計師這幾年開始走向成熟,但在市場化運作中,還缺少經驗,在與企業的結合方面還存在問題。設計師要做得更好,就必須跟消費者多溝通,多了解市場。在這方面,我們也做得很“初步”。
企業的創新能力還體現在創新服務和快速反應能力上,其核心因素是信息化。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IT投資并未以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為目的,而是用計算機完成傳統業務。個性化服務要求變化很快,信息的作用尤顯突出。真維斯品牌是一個港資跨國企業,在內地發展非???,它的服務對象是16歲到30歲的年輕人群,收入不高,有的是學生,服裝賣價并不高,一條牛仔褲120元左右,一件針織上衣60元左右,但發展迅速,全國近800家連鎖店2003年銷售額達12.51億港幣。這歸功于它能較早地建立從市場終端到開發決策全業務流程的信息系統,在連鎖店無庫存,在終端連鎖店可以做到按一件需求配貨,每天都能調整品種計劃。
企業家的前瞻性眼光也很重要。在CHIC會上,中國服裝協會舉辦了一次“奧運商機交流會”,有兩次奧運制服制作經驗的日本財團法人制服中心看準2008奧運商機,組成20多人的代表團出席會議,他們除了詳細介紹制服制作經驗、運銷經驗外,還表達了真誠的合作愿望。而出席會議的中國企業卻寥寥無幾,沒有預見到奧運會帶給服裝業的巨大商機。這多少讓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