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市場等待開拓
早在今年4月,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形勢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中方理事許寧寧先生就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即CAFTA)的建立對世界經濟、東亞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企業之間的合作有何積極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筆者深受啟發,將中國與東南亞經濟發展環境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之后,希望我國企業能有所借鑒。使大家能夠借勢取利,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東盟的合作有其必然性
東盟簡稱CAFTA,是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國內生產總值近兩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的經濟區域。近年來已成為周邊大國“爭相合作的伙伴”,日本、印度甚至遙遠的美國,都不愿放棄在此進行經濟博弈。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特別是亞洲經濟中的影響日益增強。在與東盟的合作方面,中國有著地緣上的優勢,更不能放過這個機會。自1995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年增長速度均超過15%,預計2005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國讓人民幣不貶值的努力使得中國、東盟之間的經濟聯系變得更加緊密,彼此也更加信任。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變化,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改變對華政策,設置各種技術貿易壁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將制造業轉移到東盟部分欠發達地區,可以規避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設置的貿易壁壘。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目前,雙方的經貿合作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在雙方的交往停留在貿易階段,投資較少,而且我們的貿易額遠遠低于印尼與歐、美、日的貿易額。另外,我們對東盟地區市場的沖擊,也導致了某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中國企業無論是向東盟出口產品還是對外投資,都必須找到與其市場有效互補的空間。企業投資東南亞須冷靜。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曹云華教授認為,東南亞各國發展情況不同,中國企業走出去要選準“合適”國家。一方面,中國企業家在爭取商機的同時,要認識到與早期進入東盟的中國臺灣、日本、美國等成熟企業競爭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內企業應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不能一味打價格戰而忽視產品質量。
縫制機械在印尼很有市場
近幾年,我國縫制機械對印尼的出口貿易額不斷增加,2002年的貿易額為2063萬美元,2003年增到2285萬美元,同比增長10.72%。2003年,在東盟地區,飛躍公司對印尼的出口增長最快,出口份額占出口總量的20%,預期今年對東盟的出口份額將達到30%;杰克對印尼的出口份額占總量的3%,同比增長大于20%,同時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出口幾乎已經翻番,預計今年對東盟的出口份額將超過40%;寶石與印尼的貿易占出口總量0.2%,對柬埔寨的出口增長最快,對東盟的出口同比增長了20%,預計年底將達到40%;浙江順發衣車生產的手提式封包機有50%以上都銷售到了印尼市場,同時正在東盟的其他地區拓展市場。這個市場前景比較樂觀,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印尼的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我們一些企業生產的產品的檔次適合他們的需求。其次,印尼的人口基數大,相應的市場需求量也大。再次,印尼的紡織業是一個支柱產業,這個產業需要縫制機械制造行業來支持。印尼自己的制造行業不能滿足要求,而我們可以提供不同檔次、不同類型的產品。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不難在東盟找到自己的市場。
目前,中國企業對海外直接投資的項目主要在亞洲。中國對亞洲國家的直接投資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在一些國家甚至高達40%。隨著中國經濟的更大發展,中國政府將推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到亞洲各國投資興業,更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將走向亞洲各國,直接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
在中國與東盟的關系進入全面、快速的發展時期之后,企業能否借勢取利,就在于他們能否抓住機遇,深入分析市場情況,發揮互補效應,在“雙贏”中提高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