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不夠完整 福建呼喚產業集群
泉州:產業集群領跑全省
為了解福建的產業集群,記者來到了泉州。
泉州有晉江,這里是“中國鞋都”,年產各類運動鞋、旅游鞋5億多雙,其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一半,占世界同類產品產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國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同時,這里皮革、吹塑、EVA、電腦制繡、織標等各種與鞋有關的產業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大至制鞋的機械設備,小到鞋釘鞋扣,應有盡有。
泉州有石獅,這里是東南沿海最具規模的紡織染整基地,基本形成了從聚合切片、拉絲、織造到成衣生產、輔料配套的專業化服裝生產格局和產業集群,全市現擁有5000多家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從業人員20多萬人,年產值90億元,同時還形成了年銷售額120億元、居全國第二的面料市場。
泉州有德化,德化的陶瓷年產值是江西景德鎮陶瓷的5倍。南安的石材、惠安的工藝石雕、安溪的烏龍茶也都成為泉州的特色。
其實除了泉州,福建還有一些比較有名的產業集群:馬尾顯示器、青口汽車、廈門IT、湄洲灣石化、福安的電機、羅源的石材、長樂的紡織,等等。然而正當記者為這些產業集群而興奮的時候,一個在業界流傳已久的“事件”不得不讓記者冷靜下來。
福建經濟的軟肋
福州有一家服飾公司設計了一套新款服裝,工人加班加點打版裁剪之后,生產線卻不得不停下來。原因是公司無法找到與新款服裝風格匹配的一個小配件——拉鏈。在福州惟一的服裝原輔材料市場里,可供選擇的拉鏈款式十分有限,不是成色不能保證,就是形狀與服裝風格不能匹配,抑或就是色澤與服裝不和諧。
聽完這個“事件”后,記者了解到福建許多產業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產業鏈不夠完整,不少原材料需到外省購買。如莆田市一年鞋材需求值約為30億元,其中只有少數低值材料在本地購買。
目前經濟界有這樣一個觀點盛行:21世紀經濟發展將是產業集群支配的經濟時代,集群戰略已經被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戰略模式。福建與周邊發達省市相比的確在這方面顯出了軟肋。資料顯示,浙江省目前擁有年產值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519個,全省工業產業集群的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憑借這些產業集群,浙江有27個縣(市)進入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而福建僅有7個。2003年福建省工業企業前100強的平均銷售額為14.32億元,僅為浙江的67.5%。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認為,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福建沒有產業集群,造成了企業成長偏慢。福建工業整體的產業鏈條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產品市場銷售分散,集中度偏低,主導產業、拳頭產品未能形成一定規模,支柱產品也沒占有足夠多的市場份額,尤其是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三大主導產業,缺乏核心的企業群和產品群,產業間密切度低,市場競爭優勢不突出。
培育30個產值
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在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福建省明確提出,今年將圍繞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產業,發展一批產業集群。
福建省經貿委主任鄭松巖認為,根據各地現有產業的比較優勢,省經貿委將全面梳理產業,制定促進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形成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機械、石化三大臨海戰略型產業集群;圍繞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改造提升產業競爭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業集群;圍繞軟件、醫藥等高新技術,培育一批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省里將計劃用三年時間集中力量,重點扶持、培育30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使其對工業發展起示范帶頭作用。
為加快培育產業集群,福建省經貿委將進一步完善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產業鏈為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脈,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一是把大項目做成大產業,抓住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福建,鼓勵跨國公司在集群區內設立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促進一批綜合效益好、對地區帶動性強的大項目落地,并充分預留產業鏈伸展空間;二是依托大企業、大集團帶動產業發展;三是強化產業內部聯系,提高交易效率,推動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配套,促進產業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