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綠色”經濟唱主角
- 新華報業網訊 近日,一個總投資2000萬元的化工項目因為環保過不了關而被海門拒之門外。與此同時,原先一些污染型企業則舊貌換新顏,以僑星氨綸絲有限公司為例,經過嚴格處理,這家工廠的排污指標遠遠高于國家標準。海門這個全省長江以北第一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正顯現出“綠色”經濟 新優勢。
海門市委書記徐永兵認為,科學統籌發展,不只是一種政策口號,更應是一種負責任的實際行動。發展環保型經濟,就是要做到加快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
招商引資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在海門,招商引資必須經得起環保這道關口的檢驗,否則,再大的項目也難以進門。在海門經濟開發區,作為新經濟的聚集地,從一開始就瞄準高科技、低能耗、無污染這3項標準組織招商引資。如今在方圓15平方公里的中心區內,既有處于世界西藥研發最前沿的江蘇原創藥物研發中心,也有來自美國硅谷的環球光通訊有限公司,形成了新材料、生物醫藥、通信電子和輕紡服裝等特色產業群。為了發展環保型經濟,他們從香港引進總投資3億元的鑫源環保熱電廠項目,脫硫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準。該項目于去年底建成投產后,當地幾十家企業的100多臺小鍋爐隨即關閉。據統計,去年海門開發區因環保不過關而被否決的項目就有10多個。
海門明確規定,把新建高效、無污染的高科技項目作為調優其產業結構、放大產業優勢的主攻方向。目前,全市已有500多家企業與300多所大專院校建立產學研聯合體,引進、開發各類科技成果300多項,80%以上在當地得到轉化。其中,江蘇申海集團與20家院校合作,組建了一支由200多位專家組成的“外援智囊團”,先后完成了8項國家星火、火炬計劃項目,兩項省攻關項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0項,技術專利7項。如今,海門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據統計,去年僅以特種鋼、光電光纜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的產值就達70億元,銷售額達67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4.26%、44.08%。
海門在放手發展民營經濟、致富百姓的同時,不降低環保“門檻”,大力發展“清潔型”民營經濟。被評為南通市清潔生產先進企業的金秀銅材有限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添置了環保型生產工藝,生產效率提高了30%,年均減少污水排放1200噸,新增效益70多萬元。據了解,海門共有35家民營企業自投3500萬元,實施了70多個清潔生產項目,減少排污120多萬噸,增加經濟效益3200多萬元。
海門縫紉機針占全國市場的60%以上,為此海門引導臨江24家機針企業共同投資興建了電鍍廢水處理中心,對工業廢水進行集中處理,不僅解決了污染頑癥,還促進了這一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據統計,海門近年先后取締“十五小”污染企業40多家,全市607家工業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低能耗、無污染企業在全市工業企業中占比達9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