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械市場開拓的新天地
- 國產縫紉機械走出國門不單要靠低價更要重視質量
編者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是削減關稅和消除貿易壁壘,還帶動了其它領域的廣泛合作,為亞洲的經濟帶來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實現合作方的雙贏乃至多贏,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貿易總額將大幅提高,接近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水平。各成員的區內貿易比重將從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區內外資比重也將有顯著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0.3和1個百分點,共同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已著手與東盟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從而提高了東盟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和影響力。為使企業更好的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對中國與東南亞經濟發展的環境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對企業有所借鑒,使大家能夠借勢取利,抓住機會,擴大出口。
區域經濟形勢
世界經濟格局日新月異,經濟全球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并行不悖的兩大潮流。為了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加入了WTO。但是WTO機制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比如成員國多,不易協調。因此,各個地區的國家同時開始尋求新的更為有效的方式來應對WTO的負面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于是蔚然成風。中國地處東南亞,加強與東盟的合作是雙方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東盟簡稱CAFTA,是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國內生產總值近兩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的經濟區域,近年來已成為周邊大國“爭相合作的伙伴”,日本、印度甚至遙遠的美國,都不愿放棄在此進行經濟博弈。
與東盟合作的必然性
中國轉向與東盟的合作有其必然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特別是亞洲經濟中的影響日益增強。在與東盟的合作方面,中國有著地緣上的優勢,更不能放過這個機會。自1995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年增長速度均超過15%,預計2005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國讓人民幣不貶值的努力使得中國、東盟之間的經濟聯系變得更加緊密,彼此也更加信任。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變化,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改變對華政策,設置各種技術貿易壁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將制造業轉移到東盟部分欠發達地區,可以規避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設置的貿易壁壘。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目前,雙方的經貿合作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在雙方的交往停留在貿易階段,投資較少,而且我們的貿易額遠遠低于印尼與歐、美、日的貿易額。另外,我們對東盟地區市場的沖擊,也導致了某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中國企業無論是向東盟出口產品還是對外投資,都必須找到與其市場的有效互補空間。企業投資東南亞須冷靜。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曹云華教授認為,東南亞各國發展情況不同,中國企業走出去要選準“合適”國家。一方面,中國企業家在爭取商機的同時,要認識到與早期進入東盟的臺灣、日本、美國等成熟企業競爭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內企業應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不能一味打價格戰而忽視產品質量。曹云華建議,國內大中型企業可以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較發達國家投資,因為那里法制健全,市場成熟。而中小型企業則可到印尼、緬甸等相對不發達的國家投資,那里商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