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如何進軍國際舞臺?
- 如何構建會展業政策框架?
首先政府要轉變職能。政府應該通過制定產業政策等措施引導和促進會展業的發展,而不要參與展覽業中的具體事務;其次,要加強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從德國、英國等展覽大國的情況看,協會的力量是強大的,如英國,展覽組織、展館場地利用、配套、服務公司等都有自己的行業協會,這些協會明確界定會員的行為規范。與上述展覽大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全國性的展覽業協會沒有形成,許多地方性協會雖然已經建立,但有些協會并未發揮應有的職能;最后,要重新梳理現有的展覽政策法規,提高出自不同部門的政策法規的相互協調性。
把握國際會展業新業態、新形式
以專業展綜合發展趨勢為例,一方面展覽業呈現出從綜合展向專業展轉化的趨勢,過去的“大而全”轉為“小而專”,以量體裁衣式的服務取得了最佳的展會效果;另一方面這種趨勢并不排斥綜合性展會的長期存在并獲利。此外,對專業化的程度也要進行適當把握。例如,就服裝紡織及相關行業而言,把紡織機械與服裝紡織分開,是一種專業化的表現;把服裝同面料、紗線分開,同樣是一種分工,在服裝內部可以劃分成男裝與女裝等,但究竟專業化到哪種程度,需要去研究。據統計,在2004年海外將舉辦的19個服裝紡織類展覽中,只舉辦服裝、面料或者紗線的專業展會11個,而同時展出服裝、面料、紗線甚至紡織機械的綜合展會只有8個。
就今年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2004)而言,同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把原先的一期展示轉為兩期,對于這種轉變,主辦方解釋是一種創新,符合國際專業化分工的趨勢,但是出現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場地面積局限,是一種次優選擇。從2004年國際上舉辦的各種比較有影響力的服裝紡織展會來看,除了即將在2004年8月份舉辦的馬德里國際時裝周上主要展示女裝外,沒有一定是這樣劃分的。因而,這種劃分是否有生命力,還有待實踐檢驗。
借鑒國際管理經驗,培育本土展覽品牌
從國際知名展會的發展看,幾乎完全是以市場化的方式吸引參展商。要讓參展商自愿參加,你就必須告訴參展商他們在展會上能夠得到什么,那么,參展能夠得到什么呢?當然,商業利益是第一位的,但僅此還遠遠不夠,組織者還要為他們提供“量體裁衣”式專業服務。在展場布置、新聞發布、展位查詢、銀行服務、通訊服務等多個環節,都讓參展商感覺到舒服和便利,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參展商的成交概率。
此外,品牌代表了規模、信譽和企業形象,一個展會如果只辦一次,通常來說是很難盈利的,只有創出品牌,一屆一屆地辦下去,才可能盈利。國際上知名的展覽公司都非常重視展會品牌,許多展覽會需要歷經十幾年的培育,才能最終形成品牌。中國會展業經過近幾年的市場洗禮,在品牌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大連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覽及技術交流會等10多個展會品牌已獲得國際展覽聯盟(U-FI)認證,但是同德國等展覽大國相比,我國知名展會品牌不僅數量少,而且國際影響力還不夠高。因此,中國展覽業要想參與國際會展業的競爭,在品牌建設方面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不僅要通過提高展地實力來塑造品牌;更要采取嚴厲措施保護展會的知識產權,防止品牌侵權行為對展會造成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