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消化高成本 從一條褲子看中國的競爭力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29日電 17年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褲子每條報價平均5美元,這個時候中國制衣工人平均月薪是150元;
17年后,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褲子報價還是5美元,但中國制衣工人平均月薪已經漲到850元。
不僅工資成本增長了4.67倍,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其他成本諸如水費、電費等都漲了。
成本漲了這么多,中國企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會不會下降?會不會終有一天讓我們的收入增長碰到天花板?經濟規律并非這么簡單。17年前,1萬件衣服從接單到交付,要花3個月;17年后已經縮短至1個月。
勞動效率就像一劑膨脹劑,刺激著企業財富的總額,從而消化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這就構成了一個有趣的大循環,我們拿到了更高的工資,卻要想辦法消化更高的成本??s微至一戶人家同樣如此,如果花得多、賺得更多,生活質量也就更上檔次。
這就是推動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的無窮動力。
杭州漢龍威爾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國良是個“老外貿”,1987年剛入行時,服裝廠工人月均工資頂多只有150元,而如今在下設的服裝廠里,大多數工人都能拿到800元以上的月工資了。即使除去物價上漲等因素,服裝廠的勞動力成本也上漲了很多。
在通常印象中,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勞動力成本對企業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經濟分析師表示了這樣的擔憂,國內工資逐漸上升,工廠負擔增加,勞動力成本優勢勢必削弱。
這種擔憂被事實擊垮:明年1月1日,歐美市場服裝配額限制開始大規模取消,浙江的服裝企業都在擴大產能,準備席卷歐美市場。
老秦的服裝廠正在厲兵秣馬。按紡織服裝業的貨期規律,今年下半年服裝行業將有大動作,尤其是10月以后,因為通常備料需要1個月,生產1.5個月,剛好趕上明年元旦出貨。
絲綢服裝每件30美元降至8.5美元
近10年來,服裝貿易的經歷并不平坦。除去即將松綁的配額限制,幾乎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在壓縮利潤空間,而外商訂單的報價卻沒有伴隨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而水漲船高。
于豐曾經是浙江土產畜產進出口集團羽絨科的負責人,他翻出一本私人報價紀錄,上面清晰地顯示,同一種款式羽絨衣的報價逐年走低,從1996年至2003年,依次遞減為26美元、25.5美元、24美元、22美元、20美元、19美元和18美元。最懸殊的是絲綢服裝,5年內從每件30美元降至8.5美元。
在工廠的收支曲線圖上,從1990年開始,人員工資一路高走,與外商報價背道而馳。隨之而來的是,南美洲和東南亞地區憑借廉價勞動力,開始挑戰中國國內服裝廠商。
2001年,中美洲海地一位叫卡佩良的服裝商人,計算出海地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廉,底氣十足地斷言能夠走在中國的前頭。當時海地的人均周薪為16美元左右,而浙江工人月工資在80美元左右,而且還在持續上漲。
與此同時,在3000公里之外的柬埔寨,浙江同益制衣有限公司和一家香港公司已經著手投資設廠。廠方在當地招募工人,開出的月均工資為30美元到40美元,折合人民幣不到350元,但是報名的人數遠遠超出預料。“當地已經有170多家中國公司,主要是經營服裝和紡織品業務,大的有一千多人,小的有幾十個人。”總經理鐘建軍說。不僅是勞動力成本,從2002年開始,國內出口服裝成本持續攀高,這里有眾所周知的原材料上漲因素。一條含棉97%以上的褲子,面料成本上漲了2元,如果輔件中還有金屬材質的紐扣和拉鏈,單件成本又增了0.2元。
外貿廠商動起了遷徙的念頭,投資風向開始轉向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家。香港服裝巨頭利豐有限公司負責銷售策劃的馬克·孔帕尼翁說,如果所有人都涌進中國,工資、電費、運費等成本都會上升,到時候中國的吸引力就會降低。
但是,3年過去了,看似未卜先知的預測落空了。國內訂單里只有少量流向了產業趨同的發展中國家,而大多還是堅守自己的首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