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織名城”面臨死亡陷阱
寧波市象山縣爵溪街號稱“中國針織名城”,在2平方公里多的區(qū)域上聚集了400余家針織企業(yè),“彪馬”、“小腳板”、“華倫天奴”、“阿迪達斯”、“耐克”、“圣羅蘭”等近30個世界名牌都在此加工,2003年全街道的工業(yè)總產(chǎn)值為65億元。但是嚴重的缺水已使爵溪的許多企業(yè)陷入了生存困境
“沒辦法,只能臨時應(yīng)急啊”,李先生指著廠大門左側(cè)一個“蓄水池”說,這個面積20多平方米的噴泉池,如今改裝成了廠里的供水“樞紐”。
李原是寧波市象山縣爵溪街道巨鷹集團某車間的職工,現(xiàn)在成為一名“水工”,他的崗位就在這個水池周圍。拉水的大槽車一到,他立即搬來大水管接上,24噸水只需10多分鐘就泄在池中,然后開啟池邊的水泵,將一池子80多噸水抽到廠區(qū)背后的自建小水庫,得花40分鐘時間。
巨鷹集團取水的地點在離爵溪街道約20多公里的珠水溪水庫和大漁水庫,大槽車跑一個來回大概需要1小時10分鐘,6輛車在馬不停蹄地運輸,蓄水池這一崗位也需“三班倒”,以保證工廠晝夜生產(chǎn)。
作為全國針織企業(yè)前10強,巨鷹集團擁有14家制衣公司、10多家控股企業(yè),所用布匹均由集團的兩個面料公司生產(chǎn),此外還得負擔外面一些中小型制衣企業(yè)加工所用的布匹。由于針織品需要漂洗、染色,每生產(chǎn)1噸布匹大約耗水20余噸,即使不包括職工生活用水,巨鷹集團日需水也在2500噸以上。
自2003年5月以來,巨鷹集團的自來水就斷掉了,公司掏出20多萬元在廠區(qū)開挖了兩口井,但每天幾噸井水無異于杯水車薪。無奈之下,巨鷹集團通過街道上一家拉了四年水的漂染企業(yè)聯(lián)系,在寧波恒豐運輸公司雇了6輛裝載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運輸,每天基本上能有100車水可用。
一年來,工廠大門口的一大片水泥地已被運水車碾得坑洼不平,但巨鷹為此付出的代價遠不止這一點。按照與恒豐運輸公司簽訂的協(xié)議,一輛大槽車每天運輸13次,巨鷹就得向恒豐公司支付1000元,也就是說,巨鷹每個月至少要付出18萬元的運輸費用。
但實際上,為讓司機們每天在完成“保底”任務(wù)之后加班,巨鷹集團又單獨同司機們訂立了一個激勵辦法,即運輸?shù)?4車、15車時,司機個人每運一車可以得到30元的“小費”,超過16車,則為40元。
由于柴油是巨鷹集團提供,車輛出故障有運輸公司專人維修,司機們也樂于加班加點,盡管兩人輪流開一輛車,但每人一個月掙得的“小費”也在3000元以上。巨鷹集團給12位司機安排的是廠里的宿舍,每月再補助600元生活費,如果加上他們從運輸公司領(lǐng)取的1500元工資,司機們每月在巨鷹集團可以掙到5000多元。
由于街道上絕大多數(shù)企業(yè)都在拉水,數(shù)十公里之外的山村頓時熱鬧非凡。除了每車向村里付10多元錢的“水費”,4名為大槽車加水的村民的工資也由巨鷹集團負擔,每人每月在2000多元。
如果將所有開銷加在一起,巨鷹集團每運一車水的成本在90元錢左右,通常情況下一輛車一天能跑19趟,也就是說,巨鷹集團一個月在生產(chǎn)用水方面的直接投入在30萬元以上。
按說象山縣此時已進入梅雨季節(jié),但自春節(jié)以來,除了4次人工降雨較大以外,就下過幾次毛毛雨,今年更加嚴峻的旱情形勢讓巨鷹集團絲毫樂觀不起來。除了缺水對生產(chǎn)影響很大以外,一般一星期僅4天供電,廠里自備的發(fā)電機也只能讓幾臺機器輪流運轉(zhuǎn)。
2003年8月以來,國內(nèi)棉紗價格也一路飆升,平均每噸上漲了3000元,如今每噸價格為5000多元,大型的針織企業(yè)在盡量維持老客戶的同時很少有新的拓展,一些小廠早已支撐不住了。2004年3月,巨鷹集團以1.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原托峰棉業(yè)塔河分公司,日產(chǎn)量為20噸棉紗,巨鷹集團的原材料壓力有所緩解。
“企業(yè)要生存,還得自謀出路”,巨鷹集團總經(jīng)理辦公室主任蔣泉龍向《經(jīng)濟》雜志記者說,這個地區(qū)有成熟的產(chǎn)業(yè)鏈條和品牌效應(yīng),盡管面臨種種困難,有著30多年歷史的巨鷹集團還是不會考慮挪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