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私企合謀做強“中國機針之鄉”
- 臨江的機針企業老總再也“沉”不住了,他們紛紛表示:不能眼睛只盯住賺幾個小錢,要改變在國際市場上“地攤產品”形象,尋求技術創新、品牌經營發展新路,共同做“大”做“粗”一根針,合謀做強“中國機針之鄉”。這是7月中旬臨江15家機針私企老總共同為機針業發展“號脈”時發出的“強音符”。
目前,臨江工業縫紉機針年生產量在1億包左右,占全國銷售量的“半壁江山”。近兩年來,工業縫紉機針隨著服裝業的快速發展,十分暢銷。但是陳舊的設備,落后的工藝,使臨江機針在低價位上競爭。臨江機針協會會長、亨利機針老總高家平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機針與國外機針相比,無論是外型還是內在質量都有差距,國外的機針一包要數元,而他們的機針一包僅幾角。臨江機針的發展空間、利潤空間有很大的潛力。
“號脈”讓臨江機針企業的老總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發展的潛力,達成共識:以生產高速機針為目標,實施技術改造;引進和開發人才,提升研發和管理能力;依托中國機針之鄉網站,構建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廣告宣傳,叫響臨江機針品牌。據介紹,臨江機針私企老總的共識正在化為行動。臨江的機針企業一個個開始向落后工藝開戰。亨利公司今年以來已對淬火、鍍鉻、拋沙等關鍵性部位生產工藝進行了改造,產品質量和檔次明顯提高。最近該公司決定從德國引進一條國際先進的生產流水線,投資達3700萬元,新流水線上馬后年產出可達2億多元。在對工藝設備進行改造的同時,臨江機針企業紛紛注重技術人才的引進,形成自己的研發隊伍,增強核心競爭力。
臨江鎮黨委、政府主動為機針企業構建發展平臺。7月初,該鎮組建了中國機針之鄉網站,將臨江機針產業整體包裝,向外推介,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及技術注入臨江機針業,縮短臨江機針產業技術改造周期。據介紹,目前,上海同濟大學的專家已與該鎮初步談成了機針關鍵性工藝處理合作項目,已有一家外企想注入資金加盟臨江機針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