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擠這座獨木橋
- 國內的縫紉機制造業風起云涌,多了許多的品牌和廠商。大家都有一系列產品:包縫機、繃縫機、雙針機、曲折縫紉機等等。雖然是一家小廠,但你拿出其產品目錄一看,各種各樣的機車,品類齊全。到了其工廠一看,卻只做一種或兩種產品,其余都是貼牌生產。反正現在生產工藝不難,零件到處都有,最方便的就是去東陽的零件百貨店買零件,回來裝配。如果銷售不錯,則繼續擴大;如果銷售不好,隨時可以賤價把產品賣掉。中國人貪便宜的人非常多,一些農村地區的人就要價格便宜的。把這些存貨一賣,庫存就不剩零件了。原來也沒投資什么生產設備,廠房也是租來的,生產不好叫員工回家也不用付資遣費。若是有廠房的,蓋了廠房不會貶值,廠房工地說不定還會升值。這是我對江浙一帶小型縫制設備廠的看法。
改革開放以前,每人每年2~3套衣服,每人每年一雙鞋即可;改革開放之后,每人每年約要7~8套,3~4雙鞋子。這種數量乘上14億,即為非常大的需求量。中國市場容納量如此之大,到處都需要機械設備制衣、制鞋,再加上中國在近10年作為世界市場的生產基地,價廉物美,全世界的服裝工業都要向這里聚集。以這種環境,帶給國內縫制設備的工廠巨大的沃土,讓許多工廠得以生存、成長。但由于資金欠缺,故有一大批人仍用品質較差的機械工作,這給許多中小縫紉設備制造工廠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以二十年來說,中國的天津、華南、上工、標準、蝴蝶、江灣等廠占據整個中國市場,當時他們的品質都還過得去,價格也算高,每家廠都有些利潤。但是他們沒想到國內市場需要更便宜的設備,品質稍微差一點也沒關系。 為什么這么多人鉆入縫制設備呢?據我分析有原因有兩點,第一,在10多年前特殊花樣機尚都由外國把持市場之時,給臺灣或國內的小廠留下一個很大的市場空間。當臺灣或國內的類似產品一出來之后,很快的可以低價搶到市場而且利潤豐厚。但如今這個光景已不再現,連特種花樣機也都飽和了。第二,就是縫制界的大部分老板都是黑手(技術工)出身,他們喜歡從事其看得到,摸得到的產品,有電腦管理軟件介入的成份,就不是他們的首選。
為什么偏要投入縫制產品呢?難道沒有更廣闊的路嗎?縫制機械類的產業,要有自己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且要較龐大的資金才可進入門坎,絕非一般的組裝廠所能及,能與真正的制造商抗衡。新加坡有一家成功的日本大和牌的代理商,10多年前他就看到了投入縫制設備的難度,也看到縫制行業在新馬泰地區和印尼地區將走下坡路。在衡量了本身的資金及其它現有資源后,他選擇了制造、開發制衣廠懸吊系統。他認為懸吊系統的好處如下:
1、將來懸吊系統要由電腦管理,這位新加坡商人教育程度較高,他認為這條路符合他。而且一些縫制業制造商的黑手們(指由技工出身的老板)不會注意此業,他可在管理及電腦系統方面勝過這些黑手們。這才是他本人的長處。
2、懸吊系統的許多零件,或者全部的零件都可外發代工,其主要的精華在于管理軟件系統。這樣就不需要在工作母機上投入太多,而節省了大量的前置投資資金。其資金則主要投入于人的腦力,而一個大規模的制造商,單看其CNC(計算機數值控制)工作母機及廠房、模具,都要花上3000萬人民幣。
經過多年的經營,這位新加坡商人已將其制造中心轉移到上海,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場,已充分顯示出其成功的效果來了。
中國的縫制設備制造業已是到處良莠充斥的飽和了。假如有眼光的人,應再審視一下自己的優點,好好研究企業的發展策略,走自己的路。有時走一條非縫制機械產品的路子或許比大家一窩蜂的往里面鉆會更好。希望有心在此行業發展的企業,能擴充視野,多方尋求機會,要不然粥少僧多,大家愈來愈沒利潤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