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業風雨嬗變20年(中)
- 質量標準
質量問題關系到行業的興衰,標準代表著產品的技術水平,質量與標準工作一直是行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989年至2004年,中縫協對家用機、平縫機、包縫機、封包機、編織機以及縫紉機電機等產品進行了16次專項抽樣檢測。通過各階段特別是近3年來的行檢行評工作,縫制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質量意識明顯增強,整體產品的實物質量水平大幅提升,質量水平不斷向國際先進水平靠近,常規的平縫機、包縫機的質量水平已與國際先進水平不相上下。同時,通過行檢行評,進一步規范了市場競爭行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假冒偽劣行為,凈化了CISMA展覽現場。特別是市場工作委員會的組建,推動了會員單位參與協會工作,強化了行業自治自律功能。如今,行業、地區、企業的三級質量監督與保證體系正在下斷建立、完善。目前巳形成以全國縫紉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龍頭,重點省級質量檢測中心(或質量檢驗監督站)為配套,各大中型企業的質量管理與產品檢驗機構為基礎的三仕一體的行業質量監督保證網絡,對快速、穩定的提高全行業整體產品質量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產品檢測相適應,行業質量標準工作k同十開展。“六五”、“七五”期間,全國縫紉機標準化中心、中國縫紉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繼成立,這兩機構緊密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到目前為止,行業已擁有縫紉機基礎標準36項、縫紉機機頭產品標淮31頂、縫紉機零件標準44項等較為完整的標準化體系,并涌現了一批技術與標準人才,行業標準化工作得到了不斷提高和完善。
20年來,通過質量、標準兩手抓,企業質量球系建設下斷完善,質量意識明顯增強,質量工作開展不斷深入,企業已紛紛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一大批企業脫穎而出:“標準”。“中捷”榮獲2001年度全國輕工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稱號;“標準”、“中捷”、“惠工三廠”。“興大豪”等四家企業榮獲2002年度全國輕工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稱號。
2004年是行業的“質量促進年”,中縫協設立了行業標準化基金,從行業質量促進政策、企業質量體系建設、產品質量監督、人員質量素質等各方面深入推動企業質量工作,努力把企業的質量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新的水平。只要集全行業之力,共同努力推進質量標準工作,找出新差距,解決新問題,實現新超越,我國縫制機械工業必將由此掀開未來行業質量興國、標準強國的新篇章。
名牌戰略
名牌是質量的保證,名牌是技術領先的標志、實施名牌戰略是中縫協行業質量工作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一個行業,有沒有知名的國際名牌,是這個行業在國際市場上是否有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中縫協自成立以來,一直把“抓質量、促品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推動,行業中形成了一種造精品、與國際知名品牌爭高低的良好氛圍。經過全行業的努力,近10年來,行業先后誕生了“標準”、“上工”、“飛躍”、“蝴蝶”四個中國馳名商標;2003年9月,“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又榮獲“中國名牌”稱號;還涌現了一大批省級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中國制造的縫紉機名牌產品已走進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產業轉移與合資合作
世界縫紉機工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之后,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轉移,由于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和新興工業國家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挑戰,迫使美國、英國、法國等一些著名的縫紉機生產企業關閉轉產,而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縫紉機產業因此得到急速發展,縫紉機生產和銷售中心從歐美發達國家轉移到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和地區。80年代中期迄今的20年間,世界縫制機械產業開始了歷史性的第二次大轉移,這一次轉移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而且轉移的目標如此集中,在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發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由于中國縫制機械工業有著良好的生產基礎、素質較高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相對完整的零部件配套體系,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消費中心,因此,在這歷史性的第二次大轉移中,無論是日本的著名縫紉機廠商,還是老牌的歐美縫制機械生產企業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1985年,行業第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天津天馬縫紉機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此后的20年間,產業轉移和合資合作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日本重機、兄弟、大和、百靈達、德國百福、杜可普、意大利利滿地、韓國日星、臺灣高林、啟翔等國際知名縫制機械企業都在中國投資建廠,從最初的合作、合資到現在的獨資,從最初的整機到現在的零件,都充分表明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的生產中心和營銷中心已轉移到中國。目前全行業有各類合資企業近100家,占企業總數的10%。
不可否認,縫制機械行業的產業轉移和合資合作,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是一個挑戰,但更是一個極大的發展機遇 通過20年來的合資合作,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的民族縫紉機工業在和國外企業的合作與競爭中,更新了觀念,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營銷手段,加快了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國內生產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是目前縫制機械行業的真實寫照。我們民族的縫紉機工業不但沒有在“與狼共舞”的環境下敗下陣來,而是更加清醒和強大。
零件產業
20年來,我國縫紉機零部件工業伴隨整機工業的快速增長,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我國縫紉機零部件工業已形成了門類眾多、品種豐富、質量上乘的零部件配套生產體系。如今,我國有規模的零部件生產企業已達對700多家,產值由1990年的2.8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30億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零部件生產基地和配套市場。出口創匯也由1984年的320萬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339萬美元,不僅滿足了國內縫制機械生產配套的需要,還為世界范圍內的縫制機械生產和市場提供配套服務。通過連續多年的企業改革和技術改造,我國零部件企業的管理、裝備、工藝技術水平及營銷方式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和提高。
“七五”期間,中縫協先后成立了機外專業組、軸桿零件專業組冷板專業組、沖壓電鍍零件專業組、金切鍛造精鑄零件專業組、螺絲專業組、家用編織機專業組、梭類零件專業組、熱處理專業組、節能專業組和鑄造專業組等11個專業組。對當時行業中薄弱環節及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交流,提出攻關意見。
1996年12月7日,中縫協零部件專業委員會在西安成立。零部件專業委員會的建立,對促進我國縫制機械工業從維修自用配套、合并改組配套、專業化協作配套、地區性配套、行業性配套階段邁向“轉型、提高、升級、強變”的綜合配套體系階段將發揮組織、協調和引導作用,是我國縫紉機零部件行業發展史中的劃時代之舉。
此后,零部件專業委員會召開了12次工作會議或主任會議,先后編制了《中國縫紉機零部件技術開發指南》、《中國縫紉機零部件行業行規行約》、《中國縫紉機零部件技術采購指南》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工具書,向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頒發了銅牌,評選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骨于零部件企業’。通過一系列活動,零部件企業加強了自身建設.協調了整零關系,規范了市場行為,為提高國產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