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技術與針織機械發展動態
近年來,新型和特種針織原料的不斷問世與應用,人們對結構與功能新穎的服用、裝飾用和產業用針織產品的多元化要求,以及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針織工藝技術的不斷革新,并且使針織機械設備在設計、加工與制造水平等方面日益提高。其主要表現在:1)旨在優化針織過程,提高對原料適應性的針織技術;2)采用電子和計算機技術進行自動控制的有關裝置和機電一體化的針織設備;3)可進行全成型和織可穿的整體針織加工技術與機械;4)具有多功能、可變換、高效率的針織機械等等。
以下從緯編圓型針織、緯編平型針織和經編針織等3個方面對國內外針織技術及其機械的一些發展進行綜述。
1 緯編圓型針織技術與機械
1.1 無舌織針松弛針織技術
目前,絕大多數圓緯機均采用舌針進行編織。在ITMA 2003上,德國Mayer & Cie公司推出了一臺新型無舌織針圓緯機MV3 - 3.2H(圖1),其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該針由取代針舌功能的鉤子和作為編織主體的帶有針鉤的針身組成,兩者依靠各自的針踵,受相應三角軌道積極控制。該針的優點在于:
1)紗線不再由針舌控制, 而受積極導向的鉤子控制,從而減小了作用在紗線上的張力,同時紗線不再受針舌的作用而延伸,這也稱之為“松弛針織”;
2)與傳統的針舌翻轉相比,該針兩部分的上下運動更為可靠;
3)減少了織針的磨損;
4)降低了由織針故障引起的織疵。
但是,采用該針將增加一條三角跑道,機構較復雜。
1.2 沉降片雙向(相對)運動技術
在一般的單針筒舌針圓緯機中,沉降片除了隨針筒同步回轉外,只在水平方向作徑向運動。在某些新型圓緯機中,沉降片除了可以徑向運動外,還能沿垂直方向與織針作相對運動,從而使成圈條件在許多方面得到了改善。該技術的優點之一是織針在成圈過程中的動程減小,這樣可以通過增加機器的成圈系統數量或提高機速,使生產率比傳統圓機提高30 % ~ 40 %。例如:首先應用該技術的Mayer & Cie公司的單面圓緯機,在編織基本組織時的效率因素,即針筒直徑(英寸)×機器轉速(r/min),最高可達1 500;臺灣Pai Lung公司新近推出的沉降片斜向運動單面圓緯機,效率因素也可達1 200。
該技術的另一優點是紗線與成圈機件包圍角總和相應減小,彎紗張力可以降低,因此減少了由紗線不勻或張力太大等原因造成的破洞等織疵。從而對所加工紗線的質量要求相應降低,特別是那些強度較低、質量較差的紗線也可以得到應用。近來,國外一些公司探索采用特種原料,例如高強、高模量的玻璃纖維和碳纖維紗線,高剛性的不銹鋼絲、銅絲等金屬絲,在沉降片雙向運動單面圓緯機上編織產業用針織物,開發特種防護服、轎車電熱座椅等產品。正是由于沉降片雙向運動技術減小了紗線彎曲點的數量和編織時的紗線張力,所以這些彎曲剛度高、摩擦系數大的特種紗線得以順利編織,而在一般的單面圓緯機上是很難進行編織的。
1.3 電子與計算機控制裝置和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針織機制造廠商采用電子與計算機控制裝置和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針織物的結構與花型變換能力、坯布質量、機器的生產效率與自動化程度。比較典型的裝置和技術包括:計算機控制電子選針和電子調線、電子控制牽拉和卷取、變頻調速等。近年來,在電子、計算機控制與針織工藝技術結合的進一步研發方面,又取得了的新進展。
1)電子選針雙面圓緯機已經從僅對針筒針進行選針,發展到對針筒和針盤都可電子選針,增加了可編織的花型與結構。
2)采用電子選沉降片裝置和技術的提花毛圈機,可在織物的一面形成提花毛圈,在另一面形成普通毛圈或平針結構。
3)同時具有電子選針和電子選沉降片裝置的提花毛圈機,可以編織滿地毛圈、提花毛圈、結構毛圈和花紋地組織,或者是這些效應的組合。
4)集三功位針筒和針盤針電子選針、電子四色調線、電子選針移圈為一體的雙面多功能圓緯機,并可在織浮線時自動調節線圈長度。
5)Mayer & Cie公司開發的專用電腦控制系統,可以根據操作面板上輸入的針織機的總路數、編織每橫列的路數、每厘米織物長度線圈數和延伸率,自動計算出織物的牽拉速度并完成相應的設定,還能根據輸入的每厘米織物長度所需的紗線量,自動控制紗線的喂入。這些都有效地節省了時間,減少了織疵,確保了織物質量。
6)德國Terrot公司研制的一種電子選針雙面圓緯機具有連接到局域網的功能, 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收集生產系統的所有數據,并可借助網絡從遠程或本地向受控針織機傳送織物花型結構的數據,監測針織機的運轉??梢灶A見,聯網控制、監測與管理針織機的生產過程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1.4 快速、簡便變換針距
當今針織生產的特點是原料日漸多樣化,產品小批量、多品種、變化快,因此要求針織機的機號(針距)能夠適應紗線細度不斷變化的要求,但這在常規的圓緯機上是難以實現的。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幾年前一些針織機制造商先后推出了可快速更換針筒來改變機號的單面圓緯機。對于雙面圓緯機而言,由于針盤定位在針筒上方,故變換機號比較費力與復雜,涉及導紗器的變動、軸承和針盤高度的調整等工作。目前Mayer & Cie公司已經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并將雙面圓緯機快速變換針距作為了標準。變換時,在拆除三角座、自停裝置和幾個螺絲后,用特殊的架座可以很方便地將針筒和針盤移出,更換與配置上另一種針距的針筒和針盤同樣簡易。整個操作只需一個人費時不到8 h,而一般圓緯機變換針距要使用起重或類似的設備,耗時約3天。
1.5 無縫內衣編織技術
意大利Santoni公司首創的無縫內衣針織機自問世以來,在市場上一直深受歡迎,產品包括內衣、游泳衣、運動服、戶外服裝、家居便服、醫療服等。近來意大利Sangiacomo等公司也推出了類似的設備。但基本上都是單面機,2003年Santoni公司又研制出了無縫內衣雙面針織機,該機具有針筒和針盤電子單針選針、移圈等功能,可以編織羅紋、凹凸提花、集圈、移圈等結構和花型的無縫內衣產品。此外,成圈三角由步進馬達獨立控制,每一路均可在同一行中快速變化密度,使織物產生獨特的效應。
2 緯編平型針織技術與機械
緯編平型針織技術與機械主要涉及舌針橫機和鉤針柯登機。由于后者成圈機件運動復雜、機器龐大且造價貴,所以已經基本淡出市場。而橫機因可以編織成型衣片和織可穿類產品,故在緯編針織中仍占有獨特地位和一定的份額。近年來隨著針織服裝與面料向輕薄化方向發展,橫機的機號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最高已達E 18,相當于中等機號圓緯機的水平,而且主流橫機類織品采用的機號也從E 12提高到E 14,并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與設備。
2.1 快速收放針成型技術
為了有利于雙面織物(羅紋、畦編等組織)衣片的成型編織,幾年前Stoll公司推出了四針床電腦橫機。該機在兩個編織針床的上方,增加了兩個僅用于移圈的輔助針床,其上安裝的是移圈片而不是織針,輔助針床也可以橫移并和主針床上的織針配合進行移圈,即在需要時從織針上接受線圈或將所握持的線圈返回織針,從而完成雙面織物衣片的收放針。
此后Stoll公司又研制出了輔助針床從中部起剖分成左右兩塊的四針床電腦橫機,位于輔助針床剖分點的中央翻針裝置可以使雙面織物衣片的收放針在兩個相反方向同時進行(如V領、掛肩等部位),避免了機頭在收放針時的運動空程,與未剖分四針床電腦橫機相比,它可節省25 %的收放針時間。
2.2 多功能織可穿電腦橫機
最近,Stoll公司新推出了具有可變針距、四針床、織可穿等多項功能的電腦橫機(圖3),將以前的幾項單一技術集成在一臺機器上,因而擴展了可編織結構與服裝的種類。例如:可變針距技術可使一塊衣片或一件服裝的不同部位形成兩種不同針距(橫密)的效應;四針床技術可實現各種雙面織物的快速收放針成型,并在收放針部位形成均勻良好的外觀結構;織可穿技術可以一次完成一件服裝的整體編織,不僅節省了原料,縮短了工序,而且提高了產品檔次。
2.3 休止編織技術
為了在橫機上編織出立體等結構的織物,應該使持有線圈的某些織針暫時停止工作,待需要時再重新進入編織,這稱之為休止編織或局部編織方法。在電腦橫機上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選針實現休止編織。而國內一些手搖橫機生產廠商,通過對三角結構的改進和特殊設計,也實現了該功能。利用休止編織三角,可以在手搖橫機上進行局部編織和持圈收放針的編織,形成三維立體結構等特殊結構和花式效應。
3 經編針織技術與機械
3.1 鋼絲繩導紗梳櫛橫移機構
早期經編機的梳櫛橫移,是通過花鏈塊控制的機械方式,變換花型必須重排鏈塊。約20年前,多梳櫛拉舍爾等機型的經編機開始采用了電子梳櫛橫移機構(SU機構),提高了經編機形成花紋的能力和生產能力。在ITMA 2003上,德國Karl Mayer公司展出了最新的鋼絲繩導紗梳櫛花邊機,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