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九大風險因素
居安必先思危。在“十一五計劃”制訂工作展開之際,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課題組對來自國務院各部委、重點科研院校、主要民間組織以及國外大學、駐華國際組織的98名中外著名專家進行了調查。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物對我國“十一五”時期(2006年~2010年)可能影響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風險因素、風險領域以及風險沖擊程度進行了科學預測和分析。
就業問題
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將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有專家指出,要解決就業問題僅靠調控運行的戰術性措施已無濟于事,必須根據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做出重大調整。
三農問題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盡管我國國民
經濟以7%以上的速度增長,但是農業幾乎成為一個無利可圖的產業,農民的收入基本停滯不前。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尋找工作是農民擺脫困境的基本選擇,但是這些進城農民并沒有因為進入城市而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由于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當前,農村的群體性事件在數量、規模和對抗性程度方面都在增長,農民的政治訴求也在日趨強烈。對于農民、農民工問題的最有利政策莫過于政府采取善治模式。各級基層政府,特別是農村基層政權和城市中與農民工有聯系的基層政府,其作風的根本轉變對于緩解三農問題危機最為關鍵。
金融問題
我國儲蓄率高,資本形成順利,但是中國的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卻長期不夠完善。金融體系缺乏引導資本順利流向生產領域的推動能力和監管功能,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最大的缺陷,也
是中國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受國有企業不良貸款拖累,銀行系統的改革進展緩慢,從整體上加大了金融風險。金融業的現狀,可能是危及中國經濟安全的最大風險。
貧富差距
我國的貧富差距已越過國際預警的“紅線”,它的直接結果是社會安全,特別是公共安全將受到極大傷害,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生態與資源問題
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侵蝕以及水資源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并限制了經濟增長。
臺灣問題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臺灣問題一直在朝著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發展。未來臺灣問題的走向要看臺灣的
民意,如何爭取臺灣的民心將是中央對臺政策的關鍵。
全球化問題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并不像我們最初預料的那樣會體現在幾個主要的產業上,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將通過其規則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結構。
專家指出,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可能還會保持較高的外資直接投資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未來中國吸引外資的程度將取決于與其他國家比較下的投資風險、退稅政策等。
未來真正影響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因素恐怕還是中國經濟和社會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如需求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矛盾加重以及生產資料銷售價格與居民消費價格變化不協調,等等。
國內治理危機是人們較為關注的危機因素,治理危機包含的因素很多,包括腐敗問題、法制建設問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黨群關系問題、政府的法律權威下降問題等等。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向看來是需要明確政府的有限責任,強調民間組織在公共事務中的作用和責任。
信心和誠信問題
誠信問題和信心問題是與治理危機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人們之所以失去信心和缺乏誠信,與某些政府官員貪污腐敗、敗壞社會風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信用問題不單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制度性問題。目前我國的信用現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企業信用低下,公民個人信用基本屬于空白,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隱患嚴重。信用缺位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深層影響主要表現在:抑制消費,制約投資,直接造成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巨大損失,加大了金融風險,造成市場經濟秩序混亂。如何重建社會公眾的信心和誠信,可能是中國長期發展面臨的最為艱難的挑戰。
艾滋病和公共衛生問題
聯合國專家認為,除非中國采取有效措施,否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中國人將遠遠超過目前預計的1000萬人,可能會高達3000萬人,如果那樣,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最多的國家。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除了艾滋病,去年的SARS危機暴露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也將在很長時期內制約我們的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