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縫制行業舉步維艱
- 與中國服裝相比,日本產服裝的優勢在于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交貨期短、產品質量穩定。然而,由于近年來各種環境因素的變化,日本國內縫制業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今年春夏,不僅來自服裝制作商的訂單銳減,而且制作商還強烈要求進一步降低服裝縫制工人的工資。這對于經制行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徘徊在十字路口
設立新品牌時的小批量生產、面向青年消費者的服裝交貨期的縮短……所有這些的背后是因為外國研修生和技能實習生的存在。盡管他們能夠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但工資卻比普通的日本工人低得多(通常還不到日本籍員工的三分之一,譯者注)。但是,許多企業經營者感到平這種做法已經接近極限”,因為如果單純從成本上看,日本國內縫制業不可能與中國產品展開競爭。
不過,也有部分經營者表示:“如果服裝制作商認可精細的做工.并且能夠分擔成本的話.日本國內的縫制業還是有望起死回生的。”無論如何,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日本國內的縫制業正徘徊在一個十字路口而外國研修生·技能實習生制度本身也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不可缺少的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開始從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勞動力。1990年和2003年,日本政府分別推出了兩項制度,目的在于“接受外國勞動者、通過培訓讓他們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促進日本企業向外國的技術轉讓”,并美其名日“外國人研修制度”、“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
雖然制度的本來目的并不是單純地引進勞動力,但事實上研修生和技能實習生成為日本服裝加工業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通常研修和實習的期限為一年,但是簽證可以延長到三年。根據國際研修合作機構的調查,2003年度成為日本紡織服裝行業實習生或研修生的有1.17萬人,比上一年度增長了9.9%而現在從事服裝縫制的外國研修生·實習生大約為3萬人以上,其中大部分為中國女性。
制作商商壓價苦不堪言
日本著名服裝產地歧阜縣一家縫制工廠的負責人稱:“從4、5年前開始,縫制企業就開始虧本”,原因在于:一些服裝制作商寧愿降低銷售額,也要增加收人。換句話說,就是要求縫制企業降低加工費用。比如,今年春夏,純棉襯衫較為暢銷,于是一家制作商找到縫制工廠,以“試圖讓該產品成為主打產品”為借口,要求縫制工廠將加工費降低10%。也就是說,每件襯衫的加工費要降低100日元,由于訂單數量為3萬件,僅此一項業務,縫制工廠的損失就高達300萬日元。這對中小型縫制企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據日中服裝研究合作會理事長下平治介紹:“1992年,一條女褲的加工費為1200—1500日元,而現在僅為88—900日元。盡管在1992年也有一些小企業以800—900日元的價格接單,但是現在加工費已經低于這個水平。”一家縫制企業的負責人說:“我們曾接過一批訂單,縫制加工費為每件2000日元,但在實際加工時發現,面料為一種高伸縮面料,縫制成本應至少不低于4000日元。”另外,保險費用方面的負擔也加大了企業和外國勞動者的負擔。交貨期,在機械化和技術改造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如果連企業生存所需的最低的加工費都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發揮國內生產的優勢,縫制企業的處境會更加困難,縫制業隨時有崩潰的危險。
盡管日本服裝路的是“日本生產”的標簽,但大多數的縫制加工出自外國研修生和技能實習生之手。歧阜縣,就有7000人以上的中國研修生·實習生從事該項工作,換句話說海個工廠都有3-9名中國研修生或實習生。
通常,人們以為日本國內生產的優勢在于能夠及時而又徹底地進行質量管理。但位于愛知縣的針織加工企業巖田公司卻認為,在日本國內生產的優勢只在于能夠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調整,而不存在語言和溝通方面的障礙。
后繼乏人 前景堪憂
據了解,在日本從事縫制業的中國研修生·實習生的月平均工資為10萬日元(含加班費),而且由于這些研修生·實習生樂于加班,對業主而言有利于保證交貨期。日本的縫制企業中,有些業務完全依靠這些研修生支撐著,如類似“周五接單,周日出庫”的業務。
外國人研修生·實習生制度是在日本青年勞動力人口不足的背景下產生的,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該行業后繼乏人的狀況。即使是現在,日本青少年中極少有人愿意成為縫制工人。盡管業界對“日本生產”的評價較高,但是“如果放眼未來,培養懂得縫制工藝和技術的青年技術人員刻不容緩。政府有必要在這方面給予支援”(服裝創造協會吹阜分會副理事長山本真伸語)。從行業整體上看,低廉的加工費和工資很難吸引年輕人進人該行業,日本國內的縫制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