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定牌加工”掩護跨國制假
由外商指定某種品牌和款式要求、由國內企業組織生產后再出口的“定牌加工”,近年成了我國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在當前經濟秩序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利用“定牌加工”假冒仿冒名牌、虛假標注商標使用許可等不規范問題十分突出,不少企業有意無意與他國一些不法商人聯手仿冒國際品牌,引發第三國不滿。而執法部門在查處這些問題時所遭遇的重重阻力也表明,現行的法律條文尚存諸多漏洞,以致定牌加工成了一些不法分子跨國制假的護身符。
浙江省紹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就遭遇了這漏洞帶來的尷尬。
2001年6月,紹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接到外商舉報,在紹興縣步鑫生制衣公司查獲無合法手續的159箱包裝盒均標有“GIVENCHY”(法國名牌———紀梵希)的男式襯衫,并責令企業停止生產這批襯衫,同時處以3.1萬元罰款。公司不服,提起訴訟。去年9月24日,紹興市越城區法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超越職權”判決質量技監局敗訴。
為此,法國紀梵希公司多次委派有關人員了解案件的進展情況,并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外交方式)向國務院及浙江省人大、政府領導反映情況,表示對一審判決的不解和對打擊制假行為的強烈愿望。
紹興縣步鑫生制衣有限公司經理任關根告訴記者,他是1997年通過上海一家進出口公司與阿聯酋拉司蒂商店建立業務往來的,由阿聯酋這家商店指定品牌、下訂單,他組織生產后運往阿聯酋,后者再向中東地區輻射。目前一共出口了45萬件服裝,平均每件僅賺2.4美元,而據說對方每件服裝要賺上百美金。為此,他要求質量技監局賠償100萬元。
令任老板沒有想到的是,去年12月7日,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撤銷了一審判決結果;質量技監局依法行政沒有錯。
官司雖贏,但紹興市、縣兩級質量技監人員的心里并不輕松。據紹興縣質量技監局局長王世潮介紹,類似的尷尬還有不少,有的甚至已引起國際訴訟。僅僅輕紡出口產品一項,他們縣里就查了25起跨國制假案件,涉案金額近150萬元。這些案件在查處過程中,常常遇到地方政府以及其他部門的說情、阻撓。
王世潮告訴記者,從案件分析,約有2/3以上的中小企業主明明知道所委托加工的服裝假冒了別人的品牌,但為搶生意,完全按照客戶的訂單加工;另外一些企業則是不知情,法律意識淡薄,糊里糊涂地淪為跨國制假的幫手。據了解,這些下訂單的境外公司多集中在阿聯酋等中東國家和韓國,再通過后者轉口,流向阿拉伯、非洲等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中間商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而值得注意的是,外貿公司也參與制假卻根本不受法律制裁。被查獲的跨國制假案件中,約有七成左右的外貿訂單,是外貿公司明知不合法卻委托小企業加工的。
紡織服裝是浙江紹興市的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由于規模小、檔次低,多數企業在國內外打不響自己的品牌。據紹興市服裝協會提供的數據,該市670多家服裝服飾企業中,90%以上依靠“定牌加工”求生存。該協會的辦公室主任包祖偉對記者說:“紹興企業偷偷摸摸搞‘定牌加工’已經有七八年了,饑不擇食,難免會冒別人的牌子。”
記者接觸的不少浙江企業主認為,自己做品牌,沒有實力,要投入大量資金,還有市場風險,而加工則可以規避風險。紹興市經委企業處負責人認為,查處外貿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出口創匯,不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紹興市質量技監局副局長金庭鈞認為,“定牌加工”中的違法行為若不加以規范,短期可能獲利,但從長遠看將危害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嚴重損害我國的經濟環境和國際形象。
我國現行的行政、技術法律法規中,尚沒有明確對假冒偽劣產(商)品作鑒定的法定機構。那么,類似這樣的跨國制假行為,到底由誰去鑒定呢?目前,國內對假冒偽劣產(商)品一般都由被假冒企業出具鑒定結論,而紹興市越城區人民法院認為,法國紀梵希公司與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但不是法定的質量檢測機構,因此提供的檢測報告無效。一些業者疾呼,有關部門應盡快修補好這些司法漏洞。
今后,類似“定牌加工”的現象還會越來越多。有關人士建議可從兩個方面著手解決其中存在的漏洞。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可以有的放矢地對中小企業主開展教育培訓,并加強他們對國際慣例以及英語等方面的學習,提高企業的自律意識。因為按照國際慣例,“定牌加工”涉及使用注冊商標的,定牌方應當提供合法有效的商標注冊證書。如果使用與他人在中國注冊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境外的商標,違者應按商標侵權處理。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當前要指導幫助企業建立“定牌加工”臺賬制度,有條件的可積極探索建立企業“定牌加工”備案或存查制度;鼓勵更多的企業爭創自己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