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十大致命弱點
品牌全球化現已來臨,中國品牌沒有選擇權,然而我國許多品牌運作還十分稚嫩,這不能不讓國人憂慮,本文列舉事關品牌運作中亟待突破的十大致命弱點,供君參考。
品牌意識薄弱 現今誰都否認不了,我們已生活在一個品牌時代,而中國還有太多的企業依然停留在產品觀念上,而忽視品牌的創立,品牌經營的“門外漢”還大有人在。許多企業普遍認為做品牌是個漫長的過程,投入也是為人做嫁衣,等不到收獲的那一天,品牌意識的淡薄,導致企業只能賺取少而又少的一點加工費。更有甚者,過分依賴他人的品牌,無法享受到來自自身品牌的豐厚利潤,更可悲的是,企業的勞動成果只以低價傾銷的形式給“潑出去”。鑒于此,我們的企業必須在服務、質量、危機等等方面重塑品牌意識,否則,我們面臨著的只能是被淘汰出局。
科學決策不夠 我國眾多品牌,對于決策的科學性皆重視不夠,這已成為品牌運作中致命的一大弱點。迄今為止,不少的企業仍然沿用“拍腦門”、“摸石頭過河”的決策方式,栽跟頭便在所難免了。也許有些經營者便驕傲地說,“你說我不科學嗎?那我為什么還照樣成功?”在此可以告訴你,在企業初創時期,企業成功是由于經營者的想法和決策符合實際、創意正確的結果。在此階段,這是在信息來源及范圍較窄、管理和運作幅度及品牌容量不大的情況下取得的結果。然而,企業一旦步入成長期和成熟期,隨著信息的加大,品牌容量也隨之加大,光靠經營者“拍腦門”決策,肯定會失去靈驗,如果沒有科學決策來參與品牌的整體運作,其結果就是會陷入停滯和衰退,最終造成企業步入困境。
競爭手段低層 我國企業在品牌競爭中,仍然靠廣告、降價這些較為低層次的競爭手段來參與市場,就拿家電品牌來說,“洋品牌”只需賣500臺便可抵上我們賣5萬臺,這個不爭的事實,難道中國品牌還看不到?據一份調查表明,成熟期的產品在市場上,只有15%-35%的消費者認為價格是購物的主要標準,而60%以上的顧客看重的是品牌。我們的品牌還在野蠻的、無序競爭中,卻看到的是不講游戲規則的“死纏濫打”,以及“跑馬圈地”式的“占山為王”,弄得整個市場魚龍混雜、烏煙瘴氣,此舉不但讓顧客利益受損,也讓企業飽經風霜。大多數企業還沒有進入更高層次的服務與形象競爭范疇,都還處在“藝術”經營的階段,更有甚者,把服務僅定位在維修上,缺少售前、售中、售后的完善配套系統服務?,F今,企業普遍對于消費者的喜好度研究甚少,推出的產品讓消費者產生不了認同感;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無非靠其兩條腿來走路,一是企業紛紛加大廣告投入,并搶奪黃金時段,在過分依賴中,竟然有人認為做廣告其實就是做品牌這樣的謬論,而不注重在產品的高質量、優服務等方面投入;二是大打價格戰,由于價格競爭的有限,無止境地降低價格,企業在打出降價這張“王牌”時,也不管有沒有降價的“底氣”,只是一味地“應戰”。這些低層的競爭手段,中國品牌又怎能不步履維艱?
品牌定位失控 定位成功,企業可以與競爭品牌作正面的競爭,反之便會失去優勢。我們時常看到類似品牌的定位失控的例子,一會兒借勢于體育運動,推出一段大肆煽情話語;一段時間以后,又重新定位,盲目地擴大自己的訴求對象;更有甚者,將名稱、包裝、商標、色彩等等克隆成風,讓人辨別不出。這些品牌定位的失控,最終只能讓消費者產生抵觸的情緒,對于品牌的成長造成巨大損失。眾所周知,好的品牌定位是成功的一半,其定位的目的就是創造鮮明的個性和樹立獨特的市場形象,企業要想擁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就必須將“定位”把控好。諸如,“七喜”定位非可樂即是成功的一例;反面的也不乏其例,三九集團的“999胃泰”深入人心,在消費者心目中“999”就是胃藥,這是品牌定位成功的高境界,而將“999”擴展至啤酒上,就難免讓人不知所以然,這是定位上的失控。我國還有許多品牌在定位上紛紛走入“創造名牌就要定位于高檔”、“定位不足”等等誤區,我們必須將定位理論充分掌握和運用得當,品牌才會發揮強大的競爭力。
形象塑造貧乏 品牌形象是反映客體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圖式,它早已成為消費者購物時最重要的指標了,而品牌形象不鮮明,消費者又怎么能立即產生識別?作為我國品牌形象的塑造,貧乏之處主要表現在產品特色不跟消費者關注的特性一致,在造型美觀、時髦、高雅、多樣等方面還十分薄弱,其次品牌的命名設計、圖案設計、廣告傳播力度等等方面,均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品牌形象的沖擊力和輻射力一旦塑造出,品牌就會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消費者才會在眾多的信息之中,時刻感覺到品牌的存在,這就是形象的使然。諸如,萬寶路借助虛構的美國西部地區和漂泊的牛仔形象,喚起人動感的聯想;可口可樂的文化底蘊之厚實等形象,以此培養了顧客的忠誠。中國品牌必須盡快杜絕以產品功能形象的宣傳,品牌如果沒有鮮明的形象,肯定會在市場淹沒!
品牌評選泛濫 出于利益需求,有人開始巧借品牌變相賺錢,通過五花八門的評選、薦優活動,創造一個個畸形的“名牌市場”。只要企業肯花錢,便會有一個“頭銜”,仿佛中國一夜之間已成了一個產“名牌”的大國。“名牌”濫評現象,盡管國家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有人便馬上就有“對策”,“換湯不換藥”’照樣地評選,什么“消費者信得過”、“市場最暢銷”之類的濫評,已成為一種“災難”??梢哉f,有空到中國任何一個企業參觀,你便會看到在這些企業的顯要位置都會有一大堆獎杯、金牌,不知道內情的還真會被眼前的殊榮給“鎮住”。評選、薦優的活動,本來是可以作為指導、促進生產的重要評選,由于濫評嚴重,消費者在無所適從中產生厭煩,然而,作為企業卻樂此不疲地花錢討虛名。
創新力度不足 創新是當今品牌爭奪市場參與競爭、擴大生存空間的有力武器。市場經濟規律告訴我們:任何產品,無論是多久的歷史、多么顯赫的業績、多響的名氣、多厚的資本,對市場的變化和顧客只是抱無動于衷的態度,失敗一定是必然的。對于創新,至今還只是停留在以產品推出的層面上,還有許多企業還未進入以品牌推出的階段。我們熟知的愛多、太陽神、小霸王等等品牌的失敗,均說明了創新力不夠也是一方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作為中國企業,要在全球市場有立足之地,就必須時刻關注市場變化,超前一步進行產品研制,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才有可能讓“中國制造”大行其道!
市場溝通欠缺 許多企業家還把品牌運作當做是炒“概念”,這是企業處于不成熟狀態。諸如,以空調企業來說,紛紛炒“概念”,什么“健康空調”、“環保空調”、“氧離子靜音空調”等等大炒特炒,其實,空調就是空調!這種做法,是企業在市場溝通中,過分注重“概念”傳遞的表現,而在產品創新和增加科技含量等方面不去狠下功夫,這種不斷變換的“說法”,只能給消費者傳遞不符合產品實際的信息,以至于讓消費者出現購買茫然。顯然,企業在引導消費潮流和時尚上,還認識不到花錢了解市場是可以得到回報的,往往忽略了對消費者的量化、質化、座談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市場溝通不到位,出現了嚴重的欠缺,必然讓消費者產生麻痹,只能對您的“概念”產生無所謂的態度。
合資賣牌短視 現今,中國市場正掀起一股從未有過的合資賣牌熱,外商皆以雄厚的資金實力進行控股合資,致使中國品牌要么是高高掛起,要么就是打入冷宮,最典型的例子有,“潔花”洗發香波、“廣氏”、“金鼎”奶粉、“健力寶”等等品牌。合資賣牌,是一種短視行為,原先在國內還算小有名氣的品牌,一旦被合資賣掉后,便成了洋品牌口中的“羔羊”,一個個品牌相繼犧牲,特別是日化、飲料、酒等領域,在控股和合資中,我們的企業皆成了洋名牌的加工廠??梢哉f,這種交易是一種最愚蠢的做法!雖然暫時可擴大利潤,獲取資金,但從長遠來看是得不償失的,對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企業將成為無品牌廠家??梢哉f,洋品牌拿走了無形資產、商業信譽,為此他們在竭力扶持自己的品牌,而被兼并的中國品牌必要遭“打入冷宮”,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呼吁:“護我品牌,就在今朝”,因此,保護“咱家”產業,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和使命。
發展之路模糊 中國品牌發展之路缺少系統、全面的計劃,仍處于品牌轉型期,主要表現在企業規模還很小,市場占有率太低;我們的管理與控制市場的能力不夠,產品基礎與技術基礎相對薄弱,使得后勁不足,失去了應有的潛力以及個別企業依賴過重、管理體制僵化等等,這些因素阻礙了中國品牌之路的進程。WTO的加入,中國品牌面臨的是全球一體化的市場,在迎來的競爭中,我國品牌沒有選擇權,那么,發展之路勢必一定要更清晰、更系統,方有可能與世界級強勁品牌靠攏和看齊。我們在發展中必須盡快實施全方位的品牌管理,從而取代模糊的管理機制,這是中國品牌當前“走出家門”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