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雙坨縫紉機零件熱銷東南亞
占據東南亞 90%的市場份額
9月7日上午,昌黎金山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經理劉錫民等80多位來自昌黎縣后雙坨村的縫紉機零件加工企業的廠長、經理在首都機場登機,赴上海參加8日至10日的“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據利國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經理劉玉平介紹,在這次有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參加的展銷會上,后雙坨村企業生產的彎針、護針、過線器等產品占據了70多個展臺,預計可拿回全年80%以上的生產“訂單”。
目前,在我國縫紉機制造業有這樣一種說法:南“東陽”、北“雙坨”。南,即浙江省東陽市;北,即昌黎縣荒佃莊鄉后雙坨村。20世紀80年代前,縫紉機在我國曾和現在的汽車、電腦、彩電一樣稀罕和珍貴。雖然現在縫紉機在家庭中并不多見,但在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服裝加工地區,縫紉機及其零件的需求量相當大。聰明的后雙坨農民發揮本村有制造縫紉機零件的傳統優勢,將這一“冷門”產業做大做強。如今,一個人口僅2000多人的名不見經傳的冀東小村,竟占據了東南亞90%的市場份額,被業內的“老外”們親切地稱為“中國縫紉機零件城”。
后雙坨的縫紉機零件產業的興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到目前全村已有90%以上的農戶從事這一產業,從業人員達2000余人,企業達到53家,生產品種也由單一的以鉤針為主延伸到除中軸、外殼以外的縫紉機所有零件。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經紀人隊伍也應運而生,目前,200多名專門從事銷售的經紀人走南闖北,足跡遍及全國,并通過中間商與國外的大企業、大財團建立起緊密的業務關系。
國際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凸現,為我國縫紉機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帶
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抓住機遇快發展、大發展,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后雙坨村充分發揮自身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致富之路。到目前,以該村為軸心的縫紉機零件加工企業已達72家,從業人員達4000多人,以精確、耐磨而備受市場青睞的4000多種產品暢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短評
機遇就是財富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冀東小村,竟讓自己的產品占據東南亞市場90%的份額,年創產值近億元,這一成就確實令人贊嘆。
縱觀后雙坨村縫紉機零件加工業的發展歷程,從初期的手工作坊,到改革開放后的庭院加工、現代化的企業生產,都始終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近30年間,從組織村民提高技術、開拓市場,到化解難題、打造平臺、優化環境,當地黨委、政府一直都在為“火種”吹送著“燎原”的“東風”。這也正是“中國北方縫紉機零件城”初現雛形的關鍵所在。
也許有人羨慕后雙坨村幸運地具備了生產縫紉機零件的優勢,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這里的關鍵是看能不能抓住機遇,發揮自身的優勢。在經濟領域,機遇就是財富。機遇常有卻不常在,因而能不能發現機遇并及時抓住,乘勢而上,對促進發展至關重要。否則,就只能“抱著金碗要飯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