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大步挺進
- 簡介:劉興邦 (72歲),原標準公司總經理、中國縫紉機協會第二至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成立至今,已經有二十個年頭了,這是我們行業快速發展,舊貌換新顏的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里,協會帶領我們把行業建設成為縫制設備的“世界工廠”,這是我輩在二十年前所期盼的現實。協會領導人熟悉行業,了解生產、技術和業務,也熟悉企業領導人的作風和個性,與企業有著共同語言,所以企業對協會也有親切感,樂于向領導人咨詢、請教、匯報和交流,以求得正確的決策思路。事實上企業的重大決策都與協會的指導和支持分不開的,協會是行業和企業重要決策的引路人。
因勢利導,調整行業的產品結構
我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一直到1982年,家用縫紉機從短缺到飽和,擺在全行業面前的緊迫問題就是加快調整產品的步伐。協會要求有條件的企業根據自身的基礎和特點抓緊調整自己的產品,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強調要從本企業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積極調整,不到十年時間,全行業實現了產品結構的大調整。協會領導指出,在市場瞬息萬變的客觀形勢下,產品調整不可能一勞永逸,企業必須保持不斷開發、改進、更新的態勢,才能生存和發展,所以產品調整是企業的長期戰略。今天我們行業產品研發如雨后春筍,產品門類不斷擴大,上市產品越來越多,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得益于及時地、持續地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了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也為今天能夠形成縫制機械“世界工廠”打下基礎。
推進國際合作,提高產品水平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行業增加了國際交流,為了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協會從成立之初起就支持和指導企業開展國際合作,通過一系列引進和合作,使我們行業的面貌迅速地改變,例如由于中外合資,外方對于零部件質量的嚴格要求迫使我國零部件制造廠家認真改進質量、改進管理、加強技術改造,大大提高了整體水平,使我們迅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協會在引進、吸收、中外合作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推進高速旋梭國產化戰略
我國引進高速平縫機的制造技術,至今已20年了,但是核心技術高速旋梭還依賴于進口,只有實現高速旋梭國產化,我國才能真正稱得上獨立生產高速平縫機。若是只依賴于進口,終將受制于人,在此我呼吁行業的有識之士,重視高速旋梭國產化的戰略。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已有幾個生產旋梭的民營企業正在崛起,誓要沖破這個難關,為國爭光,為行業爭氣,我們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相信他們一定會成功!
我衷心祝愿協會青春常在,帶領全行業把我國從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昂首挺進,再創行業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