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中國制造”--日本企業的五張王牌(3)
●竹內制作所——日本建筑機械的奔馳
受日本公共事業投資壓縮等因素的影響,近7~8年來日本建筑機械行業的國內市場縮小了一半多。不過在這個行業里,仍然有一家中型企業令業內最大的小松公司的高層都贊不絕口“那家公司非常出色”,這就是總部位于日本長野縣坂城町的竹內制作所。
2002財年(2002年3月~2003年2月)竹內制作所的聯合營業額為21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4億元),營業利潤為19億8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億2720萬元),均創下歷史新高。近幾年來,竹內制作所的業績穩步上升,并于去年12月在JASDAQ市場(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本財年仍然維持月產700臺以上的滿負荷生產狀態,上市時740日元(約合人民幣49元)的股價,已經漲到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0元,截止5月23日)。
竹內制作所1970年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被稱為“袖珍挖土機”的、重量不到6噸的液壓挖土機,成為業內大名鼎鼎的企業,不過對一般人來說并沒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原因就是其90%的產品都銷往國外。竹內制作所的主打產品--袖珍挖土機在各國市場上所占份額不俗,在北美為第二、在歐洲為第五、在西班牙及澳大利亞則牢牢占居了市場份額首位的寶座。
竹內明雄社長指出了該公司在國外市場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們的產品結實可靠,再怎么粗暴使用也不會損壞”。在歐洲使用袖珍挖土機時,除挖土的鏟斗以外,還常常將斗臂的前端部分換到別的工具上以用于其他操作。因此每年運轉的時間平均約為2000小時,是日本普通袖珍挖土機的兩倍。在如此苛刻的環境下,竹內制作所的產品在經久耐用上得到了客戶的認可,雖說是一家中型企業,卻獲得了極高的品牌知名度。其產品機身結實、故障少,在歐美有“建筑機械的奔馳”之稱。
今年5月中旬,“國際土木建筑機械展”在巴黎舉行。竹內明雄社長一如以往參加國際性展會時一樣,展會期間一直守在竹內的展位上。
●聽取用戶意見、推進產品開發
“明雄、明雄”,竹內的展位上,直奔竹內前來拜訪的歐美建筑機械銷售商及竹內的主要客戶--建筑機械出租公司的主管絡繹不絕。同在此次展會上出展的日本某建筑機械廠商的管理人員說:“竹內恐怕是歐美建筑機械業中最有名的日本人了”。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原因就是竹內能耐心聽取銷售商和用戶的意見及要求,并落實到產品改進與新產品開發之中。有時,對前來請教機械維護及修理方法的用戶,還當場邊畫草圖邊詳細解釋。
“展會是聽取真實意見的最佳場所。與通過談判獲得訂單相比,我們更重視通過了解顧客的需求尋找開發靈感”,竹內社長這樣說道。如果竹內認為客戶的意見需要當場答復,就會帶著技術人員一同奔赴現場。
原來做過工程師的竹內社長常常會自己拿著工具、親手修理或改進。即便展會上沒有聽到什么大問題時,竹內也會在展會前后,拜訪展會城市附近的建筑機械銷售商及主要用戶。這種誠摯的態度,更加深了顧客對“TAKEUCHI”品牌的信賴性。
繼袖珍挖土機之后,該公司于1986年率先在全球推出了“履帶式裝載機”,最初的靈感來自于美國市場上客戶的反饋信息。
當時,在美國挖掘、搬運土砂時使用的是“Skid Stir Loader”輪式建筑機械。然而,美國的土質多為粘土,在施工現場,車輪被粘掉或者因降雨土地泥濘而停工幾天的問題時有發生。因此,竹內就在美國市場投放了將輪胎改換為履帶的履帶式裝載機。近幾年來,履帶式裝載機的銷售額節節上升,截止2002財年,包括OEM供應(使用對方品牌生產)在內,共銷售了625臺。
為了發現可改進之處,竹內還從客戶那里取回已使用多年的該公司的產品。“從使用多年的建筑機械上能發現許多問題”,竹內社長解釋說。有時甚至還要把整個設備全部拆開,以調查到底是哪一部分的強度出現了惡化。
●“正因為是日本制造才有價值”
1963年作為汽車零配件廠家起家的竹內,在獨立開發成功袖珍挖土機的70年代之后,轉型為建筑機械廠家。雖然自1978年起開始出口,但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主要為其他建筑機械廠家供應OEM產品。
然而,1991年竹內與占其營業額一半的神戶制鋼所(現在已將建筑機械部門獨立為子公司,即Kobelco建機)解除了OEM合同,以此為契機,轉變成以打造本公司品牌為中心的業務模式。竹內社長回顧說:“當然,失去穩定客戶當然令人不安,但在國外市場對本公司產品的評價日漸高漲之際,我們決心靠自己公司的品牌信譽來一爭高低”。
在竹內的主戰場--歐洲,競爭對手小松及久保田等已經設立了工廠。而從保持品牌信譽的角度來看,竹內社長始終堅持“日本制造”,原因就在于“日本制造在質量方面已經獲得了高度評價,如果將生產轉移到國外的話,勢必有損于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品牌知名度”。
已經有意大利的銷售商要求“為了突出是日本制造,能否在挖土機的表面打上漢字‘竹內’的標記”,竹內滿足了銷售商的這一要求,每種型號都刻上了“Made in Japan”的字樣。
經歷了戰敗后“便宜沒好貨”的時代,日本制造的產品質量之高是世界公認的。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大環境中,雖然各廠商都強化了成本競爭力,但是除了成本之外,日本制造的產品還是有其他生存手段的。“比其他公司類似產品要貴10%”(竹內社長)的竹內生產的建筑機械之所以能在歐洲受到如此的厚愛,正是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無法用成本來衡量的價值的結果。品牌知名度并非來自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等,而是來自產品的質量——竹內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