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服裝業全球比較優勢
- 隨著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服裝業贏來了新的一次騰飛。服裝業工業總產值連創新高,出口增長勢頭強勁。2002、2003年,中國服裝業出口同比分別勁增12.6%、26.1%;2002年,中國服裝業出口在世界服裝出口市場中占據的份額已達20.56%,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服裝第一生產國、出口國。
中國服裝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中國服裝產業的全球比較優勢決定的,而全球比較優勢的最終確立是現階段我國所處的國情和特定的發展階段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總的看來,中國服裝業的全球比較優勢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原料供給及纖維加工能力的優勢:服裝業的最上游原料是以棉、羊毛為主的天然纖維和滌綸、腈綸等為主的化學纖維。中國的棉花產量、加工量及化學纖維的加工量占世界比重都超過25%,均居世界第一,強大的上游原料供應及生產能力為下游的服裝生產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2)勞動力供給數量和質量的優勢:從勞動力的數量來看,中國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達20%,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近乎"無限供給彈性"的勞動力資源可以將勞動力成本始終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從勞動力的素質來看,盡管與南亞的一些國家相比,在人工成本上不占優勢,但中國服裝工人的勞動技能、熟練程度、勤勉程度足以彌補工資上的差距。綜合起來,中國服裝業的單位產品勞動力成本仍然是最有競爭力的。
(3)基礎設施建設及生產設備的優勢:中國在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和速度上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望塵莫及的。中國優良的基礎設施,包括發達的高速公路體系、優良的深水港口設施,大大縮短了運輸時間;在紡織工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上,中國也是不遺余力。2001-2002年,中國新增的無梭織機數量占同期世界新增總量的57.5%,產能擴大和設備更新速度不斷加快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中國服裝業的全球比較優勢為服裝企業的跨國發展奠定了基礎,也使服裝企業對外強勢出擊成為可能。
跨國經營是提高經濟效益擺脫價格競爭的重要途徑
作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裝消費,發展至今已經十分成熟,衣著類消費在人們消費結構中占據的比重也逐步穩定下來,例如美國的衣著類消費支出占消費比重1995年至2001年6年間,僅僅由4.7%緩慢變動到4.6%。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國際金融統計》,發達國家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這就決定了服裝消費市場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一國的GDP。2002年,美國、歐盟、日本的GDP總量占世界比重超過70%,三者服裝進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67.39%。
與世界服裝消費比重及世界服裝出口結構相比,由于受配額的限制(美國、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配額設限國、地區),中國服裝出口的地區、國別結構不盡合理。2003年,美國、歐盟這兩個世界服裝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服裝出口所占份額只有24.5%,而2002年,兩者進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卻達到了58.6%。隨著2005年1月,紡織品、服裝配額的全面取消,這一結構性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決。事實上,隨著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并因此享有《紡織與服裝協定》規定的第三階段配額18%的放開,中國對美國、歐盟在配額取消項目下的服裝、紡織品已經出現了數量的大幅上升,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服裝業卻面臨著量增價跌的尷尬局面。
以美國為例,中國出口美國服裝折平方米數量從1999年的9.1億平方米增長到2003年的22.9億平方米,增幅達到151.6%,但單價卻由4.8美元/平方米跌至3.17美元/平方米,跌幅達33.9%。數量的迅猛增長、價格的"跌跌不休",不僅嚴重削弱了服裝經營企業的盈利能力,還被一些主要進口國、地區冠以低價傾銷的惡名,針對中國服裝出口的反傾銷調查接二連三。隨著中國服裝業的對外依存度(出口交貨值/銷售產值)不斷提高,2003年已達54.2%,并且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出口價格的下跌對服裝全行業效益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扭轉價格下跌的趨勢已是刻不容緩。
出口價格的連續下跌,究其原因是跨國公司的全球采購戰略決定的。美國、歐盟等服裝跨國大型采購商憑借其掌握的一系列品牌和品牌背后的巨大國內外市場,對全球的服裝生產資源進行整合,四處詢價;同時,中國服裝生產企業積累的龐大產能也亟需國際市場進行消化。由于銷售渠道嚴重依賴國外采購商,國內廠商不得不在生產成本上一緊再緊,在銷售利潤上一讓再讓,這樣原本不大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蠶食,服裝業經營每況愈下。這種情況下,掌握國際品牌和銷售渠道的服裝業跨國公司的出現就變得迫在眉睫。中國服裝企業通過跨國經營,有選擇地并購國際品牌并整合相應的銷售渠道,是擺脫服裝出口單純價格競爭的重要途徑。
跨國經營還處在以對外銷售為主的初級階段
中國對外開放,服裝業是最早市場化的行業之一,由于積極融入到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已有相當數量的服裝加工企業進入到國際大型連鎖商業的供應鏈,服裝業的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并始終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服裝出口交貨值在總產值的比重一直穩定在50%以上。近年來,在國內服裝需求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出口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服裝業的發展,國際市場銷售收入已經成為我國服裝業收入的最重要來源。通過不斷拓展國外銷售渠道,我國服裝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步入了跨國經營的初始階段。
我們采用聯合國跨國公司與投資公司定義的跨國指數作為衡量跨國公司全球化程度的指標:跨國指數為海外資產在總資產中比重、海外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比重以及海外員工在總員工中比重的算術平均值,對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研究結果顯示,平均跨國指數為52.6,即使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50家最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也達到了38.9。反觀中國服裝企業,由于跨國經營主要體現在產品對外銷售上,而在海外投資、海外雇員方面還鮮有參與,作為對外銷售、海外投資、海外雇員三者比重平均值的跨國指數受此影響在數值上與國際乃至發展中國家的跨國指數相比還有相當差距,即使是海外銷售收入占主營收入88%的茉織華的跨國指數也只有30%不到,中國服裝企業的跨國之路才剛剛開始。
低成本品牌擴張,差異化規模擴張服裝企業的跨國發展模式
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企業獲取優勢的最基本戰略有兩種:低成本或差異化,但是在服裝企業的跨國發展之路上,兩者往往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具備差異化-品牌優勢的企業通過跨國采購,生產外包,實現低成本的品牌擴張;具備低成本------規模優勢的企業通過拓展國際市場,推廣自己品牌或是收購外面品牌實現差異化的規模擴張。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Cavusgil教授把企業經營的國際化分為五個階段:國內營銷階段、前出口階段、試驗性地卷入階段、積極投入階段和國際戰略階段,也就是說企業能否實現真正的國際化經營在很大程度由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的態度、發展思路------積極還是消極,被動還是主動所決定。面對服裝業日益過剩的產能、日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服裝企業無一例外地將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但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它們的經營理念、發展思路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企業,把生產更多地面向國際市場視為消極的應對之策;另一部分企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以更加積極的方式投入到國際化經營中,通過與國際服裝知名企業合作,在做代工基地的同時想方設法培養、建立自己的國際銷售渠道,同時他們對自己品牌的塑造、維護兢兢業業,這部分企業代表的才是中國服裝企業跨國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雅戈爾、杉杉股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雅戈爾-產業鏈縱橫整合的代表
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紡織服裝為主業,房地產和國際貿易為兩翼的大型上市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服裝先進制造業生產基地和行業龍頭。公司跨國經營采用的是差異化規模擴張的策略。2004年2月,雅戈爾與美國服裝銷售巨頭Kellwood簽約,Kellwood旗下的Kellwood Asia LTD與雅戈爾合資組建雅新襯衫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襯衫生產并全部出口海外市場,并為雅戈爾品牌的外銷奠定良好基礎;Kellwood香港子公司新馬有限公司將出資參股雅戈爾日中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共同生產銷售高檔紡織面料,培育雅戈爾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幾年,在房地產銷售、合資襯衫廠出口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公司業績將會保持穩定的高增長勢頭,同時公司的跨國發展戰略充分考慮到2005年配額取消后服裝出口市場急劇擴大這一利好因素,因此主營的持續增長是有保障的。
杉杉股份------中國服裝企業品牌國際化經營的先導
杉杉股份是一家主營服裝服飾系列產品,兼營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大型服裝上市公司,目前杉杉西服位居中國西服市場綜合占有率的第二位。杉杉股份采用的是低成本品牌擴張的策略:通過營銷渠道再建、生產外包、多品牌國際化戰略實施達到了跨國經營的目的。盡管杉杉股份在資產規模、擁有品牌的知名度、國際品牌營銷策略等方面與國際的服裝巨頭還相差較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發優勢會逐漸加快杉杉追趕的步伐,并使之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服裝企業。
紡織行業未來的跨國公司
2003年,世界排名第一的紡織生產企業美國Sara Lee公司實現紡織類產品銷售收入67億美元,同年排名中國紡織類上市公司第一的